初生牛犊不怕虎,事实证明是真理。
那天准备骑行回来,最主要的原因是想检验一下自己的体力是否下降,其余的则都是被不冷不热的天气所吸引。正好被《读书与写作》的读后感所吸引,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天已擦黑。内心考虑到安全问题有那么一点退堂鼓,可就那一瞬间,随即灰飞烟灭。大不了自己不带耳机——不要地图、不打电话——认真骑行,顺着大路一溜烟回去就好。
华灯初上,是很长阶段内自己内心真心喜欢的词语和感觉。而我就是在这样温馨的场景中蹬着自行车出发。在有专门非机动车道的地段,情绪最为放松,尽管不时会有电动车飞快的超越自己。但这些电动车大多会是外卖小哥,知道他们是在和时间赛跑,和订单抢饭吃,而自己则是回家,早一会晚一会的事儿。心里也就坦然处之,自己尽可能的靠边骑行,给他们让出更大的空间,好更快更安全的奔跑。但也有很多地段,并没有设计非机动车道,也许原本有,而事实被机动车占用,还是体型庞大的公交车,遇到它们就不是靠边骑行能解决的,而是要顺着自行车、电动车大军小心翼翼的在它们身边快速溜走,避免沉寂的大物轰然启动。
经过多个这样放松、紧张的循环,突然想到小时候学自行车的场景。说起来,我们十多个表兄弟姐妹也算妥妥的留守儿童。一到周末,十来个人都会聚在外婆家。外婆村庄后面就是一条宽阔的马路,可以过公共汽车的那种。即使如此,也并非是如今常见的柏油马路,就是很平整而已。我们一众人的自行车都是在这条路上学会的。托时代的福,那时候车辆并不多,一天也过不了几辆,所以就成了我们的乐园。很显然,空旷赐予我们太多勇气,个个都是胆大包天,时不时的放开掌控车把的双手,更有甚者,还敢同时把双脚反向收起放在车后座。有没有人因此而摔到,自己已经记不起,留下的影影绰绰纯是欢声笑语。而在这个静谧的晚上,自己尝试松开双手,多次都没有成功,至多是虚虚扶住车把,满足一下回忆中的壮举。
除却这些年少的欢乐,还有青春的剪影。高三结束自己在市里打工,因为饭店并不包住宿,单独租房的花销又无力承担。大胆的住在饭店隔壁的蛋糕店老板家里。那是一位阿姨,她的外甥女辍学前和我上一个学校但并无交接,她妹婿曾是我的数学老师,她又两个儿子,大儿子和我年岁相当,她与丈夫关系并不好,总之,是她带着外甥女和两个儿子住在家里,说起我的无处可去,她和外甥女热情相邀,我就感激答应。于是,每天晚上下班后,自己会单独骑着自行车穿越市区回到她家。那时候的夜晚也是这般,不对,事实上会比现在更静谧,只是现在的我把外在与内心相隔离,就显得同样静谧。
当然,回忆总是免不了形形色色,也会有黑白的无声电影。那是放寒假的冬日,妈妈为了面子代为答应本家一个叔叔去镇上卖鞭炮的帮忙要求,每天早上过去,晚上回来,因为有些距离需要自己骑自行车往来。因为被这种对待自小到大有过太多次,自己心中难受却并未觉得不正常。但却引发了我和少年的争吵,他完全不能理解,不能理解自己捧在手心的人凭什么被如此对待,不能理解我的默默承受,更不能理解我对潜在危险的置之不理。现在回想,已经完全不记得当时那么多人自己骑行路上是种什么心情,可能只是急切吧,急切回到家中就可以和少年聊天,感受来自少年的温暖。还好,这种无声电影并不是主旋律。
阿淼写于2023年10月2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