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林后悔了,可是为时已晚。
![](https://img.haomeiwen.com/i3916648/2aff1d3502eb87e1.png)
我有些烦路遥,因为他写的文字总是能击中人心,哪怕你没有主人公的遭遇,也能够在字里行间看到似曾相识的自己,《平凡的世界》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
故事很简单,短短的篇幅,却将这个有着理想,高傲,充满才气,却又自私,愚蠢的高加林从天上掷入地下。捧起,摔落。
高加林是一个没有考上大学的农村孩子,然而高中毕业的文化在当时的农村已是不容小觑,便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村子里少数的几位民办教师之一。我想,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人生,会不会是因为路遥知道,人生这两个字,是不可以加任何形容词的,高加林的人生不平坦,也不坎坷,不咎由自取,当然或许也不足为外人道也。
高加林失业了,故事的一开始便如此。教师的职位只得那么几个,有了更多的高中毕业生,自然是谁的门硬谁当老师,谁的爹更能拼谁有铁饭碗。
高加林堕落了,他没有法子,求助于离家几十年当兵的叔父希望渺茫,和村里的大能人争论又得罪不起,他只好接受自己的命运,接受面朝黄土背朝天,双手起泡脚打颤的生活,只是他心里始终有着一团火。恰如你我,无数次的失意,哪怕认输,也要在夜里偷偷想想,明天,可能一切都不一样了。
高加林有巧珍了。德顺老汉是个智慧的老头,他说巧珍是金子,这话不假,可是我情愿说巧珍是珍珠,她一颗心爱高加林爱的“稀巴烂”,爱的卑微,只敢在他失意的时候出现在他身边,他需要手帕擦伤口,她就是那块手帕,他需要拐杖撑着他不倒,她就是那根拐杖,他需要什么,她都会给她,哪怕他需要她离开他,她也给。
高加林有亚萍了。我以为他是不爱亚萍的。他只是向往那样的生活,而亚萍,恰巧代表了那样的生活。亚萍是城里的播音员,是他的高中同学,高中时两人便有些暧昧情愫,可是高中毕业后,两人便城归城,乡归乡,那点情愫因着两人的身份和距离,不切而断。可是当他凭着归乡的叔父巧得天机的当了县上的通讯员后,一切又都变了。亚萍可以和他讨论诗歌,谈论国际问题,甚至带他去南京发展,实现他的理想。面对唾手可得的美好前途和只会默默奉献毫无共同语言的农村俊姑娘巧珍这样的选择,他犹豫挣扎痛苦后选择了前者。其实我觉得高加林一开始就知道选择,只是他心里不愿意承认自己竟会做出这样令人不耻的事来,是以不断安慰劝抚自己。
我想起他刚刚失业时去县子里卖馍馍的那段描写,他是高傲的理想主义者,而理想主义者负责高谈阔论,那些披荆斩棘沾满鲜血和污垢的事情是需要现实主义者去做的。他为了生存,不得不低下头拉下脸去体验原本就属于他的生活,他遇到光鲜亮丽的黄亚萍和张克南,他嘴硬,他嫌丢人,他张不开嘴吆喝,他痛苦。那个曾经,高大帅气,谈起国家大事来充满自信,热情洋溢的高加林,如今,只是一只斗败的公鸡。
巧珍正是在这时出现,解救了他,缓解了他的尴尬,帮助、宽慰、体贴、谅解……只是因为她爱他。他以为他放弃巧珍是在为未来做牺牲,他以为他明大义,他以为他是对的。可是他彻底的错了。
不仅仅是因为亚萍男朋友母亲的举报而让他失了工作,不仅仅是因为他不能和亚萍去南京发展,也不仅仅是因为巧珍嫁给了别人。而是,作为一个有实力的年轻人,通过钻空子来得到某种职位,树倒则猢狲散,不是靠自己的双手争取来的,便不是自己的。
高加林失业了,高加林失去巧珍了,高加林后悔了。
我不懂什么叫爱情,我只知道喜欢是何物,我虽然有过几段恋爱,但我的“爱情”没有大起大落,所以我企图在书中浅尝几番,强装我很懂的样子,我不知道爱情到底为什么会让巧珍如此的甘于奉献,为什么可以如此折磨高加林,或许,这就是我读书的意义,在书中过尽不同的人生。
文末看到高加林再次回到农民这个身份,而且知巧珍结婚的时候,突然思绪万千。可能人生真的很无常,从民办教师到农民,然后因为叔叔的原因又进城当上了记者,最后一纸诉状又回到了农村。似乎就像坐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最后停下来时也许才是你真正的高度。
另一方面高加林本人有一颗不甘平凡的心,不甘心一辈子当农民。奈何高加林这个悲剧的人物已经被路遥设定好了起伏的人生路线。我想路遥从另一方面是给大家一个选择的命题。 延伸出来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和选择?
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