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在序《人生留痕》中写道:写,让我读书有了动力——看看人家是怎样看待教育、教学的?人家是怎样做的?人家是怎样研究学生的?人家又是怎样写的?读与写是洗洁剂”,经常洗去自己头脑中的污垢;读与写也是“充电器”,不断为自己的大脑注入新的理念和动力。
读到这里,我明白了教师为什么要读书与写作 ?想要自己的文字变得有思想,有读的价值,就要多读书。读书可以让写作有理论的支撑。读书,就是看人家怎样看待教育、教学的?人家怎样做的?人家怎样研究学生的?人家又是怎样写的?这一点,就好比逛商场。要想知道自己穿什么,就要看看当下流行什么风尚。写作要有新的理念注入,要走在教育思想的前沿。
我发现,不光是于永正老师,每一个名师都在做的事情就是坚持读与写。读与写,是每一位教师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读与写的过程,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思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养成读、写的习惯,过去的事情,用文字凝固下来,就会成为“永久”,不写出来,终究只是一种记忆,记忆一旦消失,过去,就不复存在了。
于永正老师说,他的文章不是书斋里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我禁不住感叹当下,每天在家上网课,只能完成教学任务,看不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上来的作业,很多都是经过作业帮、小猿搜题后写出来的,我却无法掌控这种局面。家长都外出上班,给孩子留下一部手机。我该怎样研究学生呢?我看不到他们,尽管我不断地强调开摄像头,但也无济于事。我能做什么呢?我想真真切切地走进课堂,才觉得有种存在感、踏实感。我现在不就是处在书斋,每天写的文字都是从书中摘录,而不是自己的经验。
我渴望走出书斋,走到学生中,这样的写作,才有生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