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简书制造
齐物论读书笔记(三)

齐物论读书笔记(三)

作者: 明心斋 | 来源:发表于2019-03-20 05:36 被阅读41次

    《原文》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解读》
    “彼”与“是”是从主体我的视角来观察物质从而形成的概念。离开了主体的我,物质的存在没有主体意义。因为从物质自身来讲,是没有看见与不被看见的概念,只是因为有了人的存在,才有了对物质的感知。所以说,“彼”(物质不被观察时)来自于“是”(物质被观察时),“是”又因“彼”而相对存在。“彼”与“是”是两个平行的世界。庄子用“彼”与“是”来指代物质的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互为因果,互以对方而存在。

    生与死是并行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过程是相伴的。生物学研究已经证实细胞的生与死是同时存在的,每时每刻有大量细胞死,也同时有大量细胞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物质在“可”与“不可”的两种对立空间状态之间转换。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物质在有和无的世界之间生成循环的因果关系。因而圣人以这三种看待问题的角度来明白天下运行的规律。“是”即“彼” ,“彼”即“是”。“彼”统一于有与无的世界,“此”亦统一于有与无的世界。果然而且确定在“有”的世界里存在“彼”与“是”两种状态?果然而且确定在“无”的世界里也存在“彼”与“是”两种状态?如果在有或者无的世界中“彼”与“是”各自得不到其配偶对,这就是变化之枢机。因为有枢机的存在,才形成一个环链,因而也就有了无穷的概念。“是”的世界统一在无穷反复里,“非”的世界亦统一在无穷反复里。所以说,不若用日月天地运行的规律(明)搞清道。

    斜体字处理解有待商榷。

    《注释》

    方: 倂船也。倂船者、並兩船爲一。又《易·坤卦》六二直方大。《註》地體安靜,是其方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圜者中規,方者中矩。《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註》方,猶道也。又術也,法也。《易·繫辭》方以類聚。
    可:肎也。肎者、骨閒肉肎肎箸也。有待於剔。肎肎、附箸難解之皃。古肎同肯。莊子說庖丁解牛曰。技經肯綮之未嘗。猶結處也。按肎之言可也。故心所願曰肎。得其窾郤曰中肎。引伸之義也。又所也。《禮·中庸》體物而不可遺。《註》體猶生也,可猶所也。不有所遺,言萬物無不以鬼神之氣生也。(所) 伐木聲也。伐木聲、乃此字本義。用爲處所者、叚借爲処字也。

    因:就也。就下曰。就高也。爲高必因丘陵。爲大必就基阯。中庸曰。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

    由:《廣韻》从也。《韻會》因也。《爾雅·釋詁》自也。《註》猶从也。
    照:明也。


    《原文》
    以指喻指之非指 ,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解读》

    在这里用指代性来限定或者定义所指代对象的相反方面,不如用非他性的指代来限定或定义所指代对象的相反方面。正如用给马下定义的方法来确定马与非马的界线,不如用非马来确定马与非马的界线。天地就是这样的统一体,万物可以用马来替代,所以万物也可以用马与非马的方法统一为一体。

    《注释》
    喻:告也。其人因言而曉亦曰諭。
    指:《說文》手指也。《註》指,謂義之所趨,若人以手指物也。

    《原文》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解读》

    “可”是指物质之间有间隙,间隙之处有阴气存在;“不可”指物质之间没有间隙。就像人的骨肉筋结之处有间隙存在,用筷子很难解开。所以庄子在《养生主》篇用庖丁解牛的故事来说明了一个得了道的屠夫如何得其神而运刀,则游刃有余。“可”与“不可”是道行之而成。物质得其实的状态是“然”的状态,即阳气出而烧的状态。

    物质有自生成之时就处“可”的状态,有自生成就处于“不可”的状态,有自生成之初就处于“然”的状态,有自生成之初就处于“不然”的状态。“然”的状态有太过吗?则有超乎于“然”的“然”的状态,“不然”的状态有太过吗?则有超乎于“不然”的“不然”状态。物成有形则有“可”,有“然”之状态,物不成形亦有“不然”亦有“不可”状态。故就像莛与楹所谓不同而所指为一,“可”(阴之所居)与“然”(阳之所用)其变化恢诡谲怪,但都是道通为一。

    斜体字处理解有待商榷。

    《注释》

    可:肎也。肎者、骨閒肉肎肎箸也。筋骨结合处,有待於剔。肎肎、附箸難解之皃。古肎同肯。莊子說庖丁解牛曰。技經肯綮之未嘗。猶結處也。按肎之言可也。故心所願曰肎。得其窾郤曰中肎。引伸之義也。又所也。《禮·中庸》體物而不可遺。《註》體猶生也,可猶所也。不有所遺,言萬物無不以鬼神之氣生也。所,伐木聲也。乃此字本義。用爲處所者、叚借爲処字也。
    然,烧也。——《说文》;
    于: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乎,意不盡、故言乎以永之。象聲气上升越揚之狀;
    自 :鼻也。《疏》自,由也。《傳》自,從也。
    也,女陰也。凡言也,則氣出口下而盡。
    谓:報也。報、當罪人也。引伸凡論人論事得其實謂之報。謂者、論人論事得其實也。
    恶:《廣韻》不善也。从心亞聲。《通論》有心而惡謂之惡,無心而惡謂之過。
    自: 鼻也。象鼻形。此以鼻訓自。
    莛:莖也。說苑。建天下之鳴鐘。撞之以莛。
    楹:柱也。釋名曰。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無所依也。葢杠謂之桯。桯卽楹。
    厉:旱石也。从厂,蠆省聲。又《說文》嚴也。《論語》聽其言也厲。
    恢: 大也。从心。
    詭:責也。漢書。況自詭滅賊。
    (譎) 權詐也。
    (怪) 異也。


    《原文》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解读》

    物分的过程也是物成的过程。物成的过程也开始了物毁的过程。物没有单纯的成与毁的过程,而是在成与毁的交替中,与一相通。只有心灵通达,才能知道物通为一的道理。人对万物的认识是凡在阳光下为正见。对不能在阳光下认识的物,圣人就通过寄其于诸用的方式认识它。这是因为人在阳光下观察的物是已成的样子。此时阳气已出,阴气已藏。既已成,却不知其怎样成就其在阳光下的样子,就用“道”来解释一切。

    劳力(使用力)与劳心(使用神明)是一体两面,人们都认识不到其一致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朝三”,什么是“朝三”?,一个养猴子的人给猴子们喂食时,说“早晨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们都很生气,狙公说“那就早晨给四个,晚上给三个”,众猴们都高兴了。其实说的是一回事。劳力与劳心也一样。劳力之人气血流动畅快,而劳心之人气血容易凝滞,所以人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配合,才能达到身形合一。

    当天黑时人们见不到物了,就用名来自命。名与实不相符,是因为人们在自命的过程中夹带了个人的喜怒哀乐。因而圣人用“是”与“非”来命名两个不同的世界。则在两个平行的世界里,阳施其气,阴化其物,皆得其成就。


    《注释》

    庸:用也。
    寓:寄也。
    諸: 辯也。辯當作辨。判也。凡舉其一。則其餘謂之諸以别之。
    用:可施行也。
    得:行而有所取。几俗作机。
    已:巳也。四月,陽气巳出,陰气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爲蛇,象形.
    通: 達也。达,行不相遇也。
    是,直也。从日正。以日爲正則曰是。正直爲正。正曲爲直。天下之物莫正於日也。
    劳,劇也。从力,熒省。熒,火燒冂,用力者勞。
    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实:富也。引伸之爲艸木之實。
    钧:鈞者、均也。陽施其氣。陰化其物。皆得其成就平均也。
    行, 人之步趨也。步、行也。趨、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謂之行。
    休:息止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齐物论读书笔记(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la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