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仔细看题目,一定会把题目读错,我相信现在人的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的天性使然,活在自我世界里的人,是看不到他感兴趣以外的世界。在武志红老师所著的巨婴国一书中,看到对于巨婴的描写,我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还有在看到别人的言谈中,都会看到巨婴的影子。
那么活在自我的世界与活出自我又有什么区别呢?有些书不是说要活出自我吗?那么活在自我的世界不是活出自我的一种方式吗?有些道理看着让人觉得很振奋,可是不值得仔细去推敲,当你懂得去推敲其中的道理,就会发现一些更深一层的含义。现在流行的对舍得的讨论,什么是值得我们去追逐的,什么是需要我们放下的。
这需要我们有更广阔的思维来进行决策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好像是我们不会做什么事,就不做了,等学会了再去做一样。我们不会学会了游泳再下水,而是在水里面嬉戏,先观察那些会游泳人的动作,自己再有样学样的比划。不明白的地方,再去向游泳教练请教,经过多次尝试,这期间有过呛水的经历,如果你害怕了,可能就不会再尝试了,那么你就与游泳无缘了。
当你对于游泳的渴望大于对呛水的恐惧时,那么游泳对于你来说也是时间的问题。只要你在水里面呆的时间足够长,那么你身体对水的感知就会越来越强烈,这时候你的身体接触到水就会有所反应,那些游泳的肌肉就会被唤醒。当你游泳的技能达到一定的层次,如果能言传身教,通过讲解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告诉别人,那么你自己的技术就会进一步得到巩固。
这时候,你的游泳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如果再想突破,就需要去进一步研究关于游泳的更多知识。这是一个人对某一件事做出的一系列反应,有继续进一步深入的可能,同时又有放弃的可能。这些选择都是基于个人对这件事的评估,从中可以看到,自我在其中起很大作用。
假如说,你做某件事是有目的性的,那么目的就比这件事重要,这时的动力明显比纯粹的做事情要弱,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出发点。如果说做一件事情没有任何目的,只是为了做好这件事去做,在做事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忘我的状态。你可以展开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做什么事情是不用人催的,做什么事情是让别人催的。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情况,不需要外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当有外力强加进来时,可能会增加你做事的动力,但是你会觉得有那里不对,却又找不出什么原因。也可能会因为这个外力而产生抵触的力量,会用应付的方式去做事,可以说不管那一种情况促使你去做事情,都没有你主动的去做一件事情效果好。
如果说我们都活在一个不同的自我世界里的话,可能有失偏颇,为了防止受绝对化思维影响,我们可以用概率来理解。通常是大概率活在自我的世界里,有些人活出了精彩的人生,有些则属于自娱自乐型。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有人在闲谈的时候总是把自己的精彩一面呈现出来,让人听了觉得他很厉害。可是在与他相处时,看到的却是另外一面,他们的反应总是快人一步,能够及时的逃避那些他认为的困难。避重就轻是他们的原则,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他们常用的方式。这些人总是想要自己的日子要比身边的人好,只要高出身边的人,他们就会暗自开心,一旦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超出了他,就会变得不开心。
这种比较心理使得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从而会限制了我们其他方面的思考。还有一种自我意识,完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对外面所有的事情漠不关心,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样人在外人眼里是异类。前一种人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后一种人就属于稀有物种。
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前一种人创造的是属于自己的生活,后一种人创造出来的事物,常常是自己都无法预知他的可能性。他们只是认为自己必须要这么去做,仿佛有一种力量无时无刻不在牵引着他们。认为自己是正常人的会说他们不正常,在这些正常人受益于他们的创造时,又会惊讶于他们的创造。
我们常常是受困于一种状态,是继续走自己的路,还是走大家都在走的那条路。有舍才有得,可是当你真正去舍的时候,却又会为那些看不到的得而望而却步。人总是在踌躇之间徘徊着,有人选择了继续前行,有人选择了择路而行,都是同样活在自我的世界,结果却是大相径庭。人生的路就是如此,看得见的路与看不见的路都是每个人用自己的双脚走出来的,只有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是属于自己的路。
![](https://img.haomeiwen.com/i6871415/919b6fe47dcb784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