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冬去(八十七)

作者: 倚然君 | 来源:发表于2020-11-20 15:08 被阅读0次

        我这辈子与好些个“一辈子就一个坑”的发小相比,算得上四海为家、浪迹天涯了。特别是退休赋闲去了东北澳的几年里,时常都有恍若隔世的错觉:我的故乡还记得我吗?我的那帮发小还能叫出我的名吗?我真的是从那个叫“高滩岩”的地方走出来的吗?两个月前我与几位发小相约而聚,重走老家的路。从凤鸣山步行穿插到街道中段的高滩岩小学,然后去下街、往上街,边走边认这是哪、那是哪?虽然略有迟疑恍惚,但基本能说出个七七八八。这人啊到了现在这岁数,刚刚经历过的事没准转头就忘,而过去了几十年的陈芝麻烂谷子,一闭眼就浮现眼前。

      “高滩岩”虽然因为军医大、西南医院而闻名,但街道却稀松平常。小时候走的是泥土石子路,读初中时期升级为沥青路,现在是混凝土路。街道弯曲起伏不宽不阔,老旧房屋大都一楼一底,商铺店面也不奢不华。上次发小们一路走来,各种久违的地名脱口而出,什么三号院子、四号院子、曹家院子、七组坝子;什么医大礼堂、门诊部、汽车班、仓库;什么粮店、邮局、银行储蓄所、新华书店;什么商店、副食店、菜店、肉店、餐馆、照相馆;什么接水站、老虎灶、茶馆;什么高滩岩水库、医大、医院背坡下的小河沟,还有与这些名字有关的逸闻趣事,全都蹦哒了出来,在脑壳里打转转。这个时候终于长舒一口气,对自己与“高滩岩”的身份感有了一份再次确认、重新认同。

        我的父母解放前两年,因特殊原因从异地任教辗转来到高滩岩。父亲后来响应党的号召,改行去了远郊的国有农场,母亲作为高滩岩小学(也有称为军医大附小)元老,从建国初期任教至七十年代末。我的家一直就在学校里,但一帮要好发小或家住上街、或下街,或军医大、医院,几十年过去了,有的联系还算紧密,有的几乎渺无音讯。

   

相关文章

  • 秋来冬去(八十七)

    我这辈子与好些个“一辈子就一个坑”的发小相比,算得上四海为家、浪迹天涯了。特别是退休赋闲去了东北澳的几年...

  • 秋去,冬来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 三毛 01 立冬已立,冬似乎未来;暮秋已暮,秋似乎未走...

  • 秋去 冬来

    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 昨日还摇挂枝头的枯叶,今早已不知去何处翻滚流浪;只剩光秃秃的枝丫在随风吹...

  • 冬来秋去

    清晨,凉意袭人 冷不防地 冬就已经悄然而至 如梦初醒般 一夜醒来,秋已经不在 一阵忙乱 忙着添衣加被 忙着换鞋穿袜...

  • 冬来秋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风雪,南国的冬季是没有雪的,湿湿冷冷,今年的冬季,真可谓是忽如一夜冬风来,昨天仿佛还在夏...

  • 冬来秋去

    冬来秋去, 晚霞夕陽暮。 枫红叶落寒霜露, 山野秋黄春妒。 把盏美酒花间, 谈吐豪气万千。 笑傲人生如梦, 醉看名...

  • 秋去便是冬来

    人生的滋味,只有经历了冬的凛冽、春的烂漫、夏的狂热,才有秋的充实。唯独喜爱枫香凌乱的季节,没有刻意地追求,也没有特...

  • 秋来冬去(十二)

    生活中最亲密的关系是什么?这都常识无须问答。但为何本来好处的亲密关系,却不好处、处不好,有谁能把它说清道明...

  • 秋来冬去(十九)

    夜宿峨秀湖畔的大酒店,这两天睡眠出奇好,或许与白天行走疲惫有关,但关键是当地空气好、负氧离子含量高,容易催...

  • 秋来冬去(九)

    临近农历节气白露前的周六,成都天色阴沉得可以拧出水来。气温最高只有25度,却没能感受到应该的爽,湿度指标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秋来冬去(八十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wd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