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心情随笔随笔散文
做事别超了我的主观容量,万一激发超限效应

做事别超了我的主观容量,万一激发超限效应

作者: 江边静赏雪飘 | 来源:发表于2018-01-30 21:39 被阅读0次

    (一)

    前两天妻子下班回家,跟我抱怨:你那哥们催着让帮忙买台便宜实惠的电视样机。商场样机下架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一直等着。昨天好不容易有台下架的,我又是部门间协调,又是给领导申请价格。说好要买,你哥们又这事那事不要了,你说把我气的。

    我擦,估计是让我这个墨迹的哥们给烦透了,对我撒气来了。也是哈,买个破电视,讲究还不少,又想少花钱,还想买好的,好事都落自己家呢。

    哥们是个好哥们,买个电视为省那千儿八百的也是拼了,新房住两三年了,电视一直没装。估计哥们也是不懂公司内部的事情,还以为跟商场直接订货来,看好哪台,人家直接送货上门。

    为了在妻子面前表示下自己的威武,直接给哥们发了个微信:什么情况,以后要买什么就直接打钱买,不买别一个劲地吆喝。这都协调好要送货了,又说不买了。

    整的哥们一愣愣的,还以为我生气了,特意打电话致歉,让我好一阵不好意思。

    一点小事,却反映了一些道理。好比生活工作中,朋友同事今天麻烦我们做一件事,我们会欣然同意,不觉得有什么。然后接二连三的让我们帮忙解决问题,我们也许会碍于面子,能解决的就解决。

    但如果一段时间之内,连续要求我们做几件事情,我们或许就会炸毛。面上即使不说什么,心里没准骂一句:滚犊子,没完了呢。

    (二)

    公司培训会,计划中午12点结束。然而种种原因,拖到下午2点。大家就会发现这两个小时,即使讲师在台上说的再带劲,听课的人也会失去听下去的兴趣。于是有的人开始交头接耳的说话,有的直接拿出手机玩的不亦乐乎,有的干脆趴那睡着了。

    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影响。心理学上这么解释:人接受任务、信息、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个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

    在心理学读本上初次见到这个解释,心想:我去,终于找到一个科学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耐心不足了,嗯,事情超出了我的主观容量,让我产生“超限效应”了呢。

    对于超限效应的来源,大家广泛引用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例子:有次老马同志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叨逼叨的没完,老马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靠,还没讲完,老马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老马先生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块钱。

    像老马先生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称为“超限效应”。

    (三)

    仔细想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很多矛盾都有着超限效应的影子。

    公司里,领导揪着下属的一个失误,隔山差五的就在会议上用做反面教材。员工伤自尊了,直接一拍桌子:特么的,没完了是吧,老子/娘不干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开小卖部。

    学校里,老师针对某个学生的错误,一次次的批评,往往导致这个学生极其厌烦此老师,跟着厌学这门课,甚至逃课以至于成绩下降。

    家庭里,两口子一方逮着对方的小“辫子”叨逼叨,叨逼叨,天天一叨又一叨,直到一方受不了了:特么的,还能不能过了,不能过就拉倒,趁早离。结局可想而知~

    又或者家长对于孩子,一次两次三四次针对同一件事情进行同样的批评,往往让孩子从开始的内疚到厌烦到干脆离家出走了。

    诸如类似的事情,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那就是做事时要把握好度,做过了头,刺激的过多、过强或者过久,往往会引起对方的逆反心理,很多时候就事与愿违了。

    有句话说的好:一个人的语言魅力不在于他说的多少,而在于他说的什么。所以在平时生活工作学习中,要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说话沟通的效率,而不是无意义的去重复同样的话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做事别超了我的主观容量,万一激发超限效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dh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