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情随笔随笔散文散文
温暖而又独立,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温暖而又独立,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作者: c6291e0376d8 | 来源:发表于2017-12-16 16:05 被阅读121次

    我身边有很多微商朋友。

    接触多了就发现,越是成功的微商,朋友圈就越强大。她们都有数不清的微信好友。我也经常会听到她们嘀咕:好友已达上限,又要开小号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上限的真实数字,比传闻中的5000要多一点,是5040。

    据说这个数字的设定来源于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里计算出的理想王国的人数就是5040。

    而5000这个档位,也是一个人能够在社交网络中触及到的最大范围了。

    除开某些有人脉需求的行业,大多数人也就几百个好友而已,其中还有很多加上之后就再也不联系的朋友。

    于是我想起了那个著名的“邓巴数字”。

    人类学家罗宾·邓巴说,一个人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最多为150人。

    这其中一般朋友上限是50人。亲密朋友上限是15人,包括可倾诉的对象在内。最信任朋友上限是5人,包括至亲在内。

    如果要将朋友数目再扩大,最多也只是500人,这其中包括那些见面时还能记起对方名字的朋友。

    罗宾·邓巴认为,这些数字都较为恒定,很难改变。因为人的社会资本大致相当,如果要和更多人互动,就要削弱在每个朋友身上花的精力。

    所以大多数人只能与不超过150人建立起实质关系,一旦超出这个数字,成员之间的关系就开始淡化。

    而一个人无论有多少社交意义上的朋友,她在某一个时段最最亲密的朋友,也只能保持在三到五人。

    所以,即便人们普遍热衷于打造强大的朋友圈,却不可能做到同时拥有如此数量的朋友。

    因为真正的友谊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身边的大多数关系,都只是一种社交意义上的连接而已。

    一个人只要深奥社交之道,就可以活跃于不同的圈子,拥有众多的人脉,可这并不代表他拥有众多的朋友。

    真实的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

    因为任何社交意义上的关系,说到底都是一种价值交换。它和真正的亲密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心理学普遍认为,“亲密”是通过自我袒露而呈现的脆弱和了解的状态。它并非是经由一般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和义务而达到的状态。

    在亲密关系中,这种脆弱和了解必须是双向的。

    人类天生就渴望同伴。因为亲密关系是人们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当彼此的关系进入了亲密阶段之后,依靠感情上的共同牵系,人们很容易从这种联结中获得支持和依靠。这种力量能给人一种舒适和安定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安全感。

    所以,拥有稳定亲密关系的人看起来更乐观,更自信。他们会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持续的热情,并能在这段关系中获得快速的成长。

    然而,这种亲密关系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人们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的不断转变,昔日的亲密关系可能会淡化,而新的亲密关系又会产生。而一段关系是否真正有益,也需要我们做出谨慎的判断。

    所以,即便是亲密关系,也不能过于依赖。

    几乎所有西方心理学著作的核心观点都认为,人生来是独立的个体,所能最终依赖的只有自身。人生的意义在于成长,独自成长。

    一个人只有敢于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才不会在关系中患得患失,也才能在关系中不断受益。

    毕竟,没有一个人可以百分百的适应另一个人,我们也不可能百分百的满意自己当下的生活,我们必须独自去探索,同时也在关系中探索。

    无论何时,在群体中生活,做真实的自己,温暖而又独立,这就是最好的状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温暖而又独立,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gs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