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死磕#吴伯凡认知方法论——认知的高配与低配4|场景早就竞争力

#死磕#吴伯凡认知方法论——认知的高配与低配4|场景早就竞争力

作者: 比特鱼 | 来源:发表于2018-09-21 20:57 被阅读0次

    这是吴老师第二模块——“认知的高配与低配”其中一节课,他用了几个故事来说明认知的高配与低配。
    1.真伪球迷的数据捕捉能力
    吴老师提高他的一个真球迷朋友,看到运动员带球过人就能发自肺腑地感慨,一个劲地说“太妙了,太妙了!”而像吴老师等不懂球的伪球迷,不知道妙在哪里。也就是说虽然同一个场景,但在不同人的眼里,看到的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内容。
    2.安装家具:场景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说的是吴老师在网上购买了一个简易家具,需要自己动手安装的那种。结果吴老师装了半天,到最后还发现自己装错了,最后身心疲惫,完全没了从新再来一次的欲望了。
    在装完这个家具后,他才知道和家具一起送来的小工具是干什么用的。通过这样一次经历,吴老师场景对于形成真正有效的认知是多美重要。
    3.“微场景”的边缘竞争力
    现在选择在假期出游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人都只能划归到“观光客”这一类中。之所以称他们为观光客,是相对于“当地人”来说的。因为游客只能看到表面的一些情景,背后有什么根本不清楚。吴老师说,真正的“游”,就是比较细致、深度地去接触场景。只有经过这种“游”的状态,你对它的认知才能进一步深化。
    古人云,“一个景物可观,可游,可居”。意思就是,要在一个地方生活一段时间,你对它的认知才会是另一种样子。

    中国的山水画里,不管画的是多美自然的风景,总要加一个小亭子、一个行走的人,或者一排茅屋。因为画家要通过这些要素,把观画的从“观”的状态音箱“游”的状态,进一步引向“居”的状态,让我们脱离浮皮潦草,进入某种沉浸感。

    当然,知识纯粹看一幅画是很难有沉浸感的。假如你是一个画风景画、山水画的画家,看到一幅风景画,那你可能会进入到另一种沉浸状态,不一定是沉浸在山水里,可能是沉浸在绘画的常经理,感觉到这幅画里的妙处和它的漏洞;而不是一个画家的人,对所有这些状况、细节、数据都是天然无感的。

    特定的、细微的场景和情景才能够塑造、激活、强化、优化我们能力的毛细血管,而只有这样,这些毛细血管般的能力才可能真正形成你的竞争力。

    这也就是我们讲的“边缘竞争力”,看似在最末梢、最边缘的能力,其实是最重要的竞争力。
    4.“只有被迫害妄想症,才能生存”
    Intel的创始人安迪·格鲁夫1984年访问日本的时候,发现虽然日本朋友对他们一行还是很热情,但是态度有了细微的变化。但是周边的人都说没有啊,挺好的呀。回去后,通过查资料发现日本的存储器行业已经接近Intel的水平了,按照这个曲线,甚至很快会超过英特尔。所以他做了一个队Intel很重要的决定:放弃存储器业务,转向芯片的业务。

    有了这次经历,安迪·格鲁夫有个感悟:只有被迫害妄想症才能生存。所谓“被迫害妄想狂”,及时在别恶人感觉不到可怕的场景里,感受到细若游丝的信息,知道这个场景的微妙变化。

    他为什么有这个能力呢?因为他有几个身份:偷渡客、犹太人、耳背的人。由于他的耳朵不好,所以常常感受到语言之外的各种信息,能从一些氛围里捕捉到最细微的信息和数据;他是个犹太人、早年有偷渡的精力,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感知的方式倾向于对那些消极数据、微信息、隐信息有一种特殊的敏感——特定的场景造就了他的认知的模式,使他能捕捉大量的隐形数据,感受到“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哪些东西。
    5.富兰克林的“场景化”写作训练

    6.扭力扳手:低配到高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死磕#吴伯凡认知方法论——认知的高配与低配4|场景早就竞争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iz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