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读的第一本书,是张春《一生里的某一刻》。
女儿小桃子生病之前不久,好友嘉文说参加了张春的写作训练营,我问:“张春是谁?”
哦,原来是知乎一个比较出名的答主,我还看过她几篇传播比较广的回答,比如高中参加运动会3000米比赛拼了命地追赶第一名,以非常励志的姿态到达终点准备接受别人对第二名遗憾的恭喜,结果被教练告知少跑了一圈。第一次看觉得挺好笑。
她在豆瓣也有不少拥趸,2015年出了这本《一生里的某一刻》,评分有8.2之高,故事随笔类有这个分数够作者自夸了。2017年底刚出版第二本书,暂时还没有评分。
她创立了犀牛故事APP,鼓励年轻人故事创作,打造新IP,有点类似于……郭敬明?
可这些并不能说服我她有足够的资格开写作课程,甚至很多真正的故事家小说家在我看来也不一定够资格开写作课。这年头出本书就可以自称写作老师了吗?
看她写的故事我会发笑,觉得有趣,有阅读快感,但绝不能让我花钱去买来看——我一直觉得只有那些死了几百年的作者留下的书,那些大浪淘沙后被无数人验证的经典,才值得花钱买来阅读。
后来我知道了张春的人生经历,我在女儿患重病两个月之际选择看她的书。我知道自己用14块钱买来阅读的是一种可预期的乐观精神力量,是一个生活并不顺遂的人努力挖掘星星点点的美好并串成项链呈现给世人——
张春生活在普通的家庭,母亲能干且坚韧,父亲孩子般喜欢玩乐,哥哥自负暴戾。从小她被哥哥欺负到大,是那种近乎霸凌的欺负深深影响了她长大后和异性相处的心理。在她16岁的一天,很多人的场合下哥哥仍然一言不合就给她一个耳光。
临艺考前,父亲被查出癌症。坚强的母亲每天规定自己只能哭一次,哭完了就笑着照顾病中的父亲,直到阴阳两隔。
就在全家还笼罩在父亲离世的阴影中时,她突然因背部疼痛站不起来了。母亲背着她看遍北京的医院,是很难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医生都准备放弃她的时候,母亲背着她辗转的士、火车、大巴、小巴、三轮摩托车弄回家,遍寻偏方,研究医书,自己试药……用了半年让她重新站起来。
她在厦门曾厝垵开了一家“雨天不见晴天见”冰淇淋店养一条胆小又傲娇的狗,认识了一些有趣的人,创办了一个“不要苦”的NGO叫“甜公益”,可是灾难对她念念不忘似的——她得了抑郁症。
患强直性脊柱炎的时候她经历过极其痛苦的治疗,比如每天用50多只蜜蜂蜇脊柱,打一种极痛的针,一针下去就痛得从内衣到秋衣到毛衣全部被冷汗浸透,有个老头打半针就痛得嚎啕大哭,她每天要打五针也咬牙不哭。可是当她得抑郁症的时候,她说之前的肉体之痛相比之下实在不算什么,哭瘫在地的时候,她说:“自杀真是最容易的选择了。”
医生给她开的药全是双倍剂量,她努力思考活着的意义,写作,折腾不息,试图自救——这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一个个“笑话”。
一个无忧无虑的人给大家讲笑话很容易,一个身处困境的人哭天抢地也很容易,但要一个几乎身临绝境的人给大家讲笑话呢?正如你看《喜剧之王》的时候觉得周星驰是天生的谐星,二十年过去了你忽然知道他其实是孤独抑郁的一个人——喜剧就在这一瞬间有了反差带来的震撼。
看完全书,尽管她的有趣点子和文笔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我仍然不认为她有很好的语言、章法、技巧来做一个写作老师。她能准确抓取人物的特点并讲好这个人的故事,同样突出的缺点是语言比较单一,轻快却并不优美,看多了直想快点翻完那些造作的文艺腔调,可能报她的写作班听她讲笑话、和她做朋友比听她讲写作更有收获吧。
我也不认为这本书比豆瓣评分低于她的《恋情的终结》(8.0分)《芳华》(8.1分)之类著作更有水平。
但它的确是一本有价值的书,所以我要推荐它。
它告诉我如何在自己人生的低谷寻找希望,在茫茫不到边的暗夜里发现星光——振作起来吧,如果一个人经历她那样的疾病和痛苦都可以讲笑话,你为什么要盯着困难不放继续消沉。
在此之后我才有力气在陪小桃子住院的间隙看完了今年的第二本书,第三本书……第十三本书。我得以写完一篇又一篇推文讲述小桃子生病的经历,自己的思考,希望更多人可以志愿献血。尽管我没有做到“不要苦”,至少不再觉得人生无望。
我用14块就获得了她的能量,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