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崇尚品格由来已久,溯本求源始于春秋时期。
在夏商时期以前,礼仪道德还属于混沌形式,当时百姓以部落为居,割据混战,难以统一。直到黄帝和炎帝部落合并,平定了诸方势力动乱,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君主制产生。
由于君主实施的法令经常受到民众的触犯,加上社会环境的需要,为了更好的管理人民,就设立了宣传道德礼仪的官职,这些官员就负责制定礼仪道德方面的工作。当时礼制初步形成,但可见其形。
商朝时期,纣王荒淫无道劳民伤财,沉迷酒色残暴不仁,社会又出现动荡不安,周朝改朝换代的战争发起,许多初步形成的礼制又隐匿了。但也出现了“伯夷叔齐不食周栗这样的故事。
到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向周天子臣服,周公旦辅佐成王期间,在周公引导下礼制又统一了起来,人们对道德礼仪的追求可谓极致,家庭、君臣、雇佣、师生、家国关系都是极其遵循的。加上各国为了笼络人才,有识之士皆礼贤下士收养门客,比如:平原君、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高尚品德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这期间更是造就了一大批贤者:义不帝秦鲁仲连,坐怀不乱柳下惠,负荆请罪大义灭亲等。
纵观古今,道德品质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再俊秀华丽的外表都比不上优秀的品格。因为优秀品质影响的不仅仅是家庭关系,也是各方面的加分项目。哪怕是求职过程中,好的品格也是一个评判标准。追求“圣人”德行,提升修养,以德服人与人和睦相处,让后代引以为鉴为重中之重。
自古道德高尚的家族都能培育出大部分优秀后代,首屈一指的就是万石君石奋。后人犯错,他从不直呼后人的名讳,而是不肯吃饭,脱去衣服惩罚自己,等到后人主动承认为止。他对仆人也是恭敬有礼,因为他为官谨慎和对后代培养以身作则,所以他和四个儿子都为官至两千石,汉文帝称他为“万石君”。
在北宋时有一门四进士的家族,称为“蓝田四吕”。四人不仅在朝廷任职,还许多方面都有所建树,其中最小的吕大临不仅涉及政治,还编写了《吕氏乡约》流传至今,提倡乡邻“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由于四兄弟涉猎广泛,家族盛极一时。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于把道德高尚的人称为君子,何为“君子”?一如花中四君子——梅之傲霜斗雪,兰之谦谦君子,竹之坚韧不拔,菊之与世无争。
君子之修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循序渐进,然也可以偏概全,见微知著。
孔子说读书成仁,孟曰仁义,不就是为了成为谦谦君子吗?那些不学无术的高学历者,劳民伤财贪污腐败能算是读书人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