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曾命悬一人

作者: 金台望道 | 来源:发表于2018-06-07 17:52 被阅读6次

关于《尚书》这本书,我认为最有趣的是《尚书》的流传。在几千年间,它多次经过九死一生、命悬一线的传承,也经历过伪造、掉包的侵蚀,一度“假作真时真亦假”。而到了今天,不仅真相大白,还有历史的“彩蛋”冒出来。

刚说了,孔子拿《尚书》作为教科书教学生,作为“六艺”之一。孔子说的“六艺”,指的是诗、书、易、礼、乐、春秋这六种经典;后人也把“礼、乐、射、御、书、数”称作“六艺”,他的学生一代代传承下去。

但不幸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把民众思想统一到“有秦朝特色的专制主义道路”上来,就搞了个“挟书令”,规定:除了秦国法定的历史书和巫医卜筮之书以外,诸子百家和各国的史书都要上交政府烧掉,任何人家里都不许保留。有胆大的藏书了,被抓到,就要砍脑袋。

像《尚书》这样的有“普世价值”色彩的书,帝王之书,当然是“大毒草”,必须连根拔起。

于是,在几十年时间里,孔子的徒子徒孙们,只有关起门来,偷偷在家里口耳相传,一代代靠着记忆力往下传。不写成书,放到脑袋里,你总不能把大家脑袋都割下来吧?

统一的秦朝,持续了不到20年就灭亡了,但汉朝也没有立即废除《挟书令》,可能是兵荒马乱刚结束,人能活着就不错了,哪里顾得上搞文化、读尚书呢?直到汉惠帝时,才下令把《挟书令》废除了。

但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一部对中华民族至关紧要的书,竟然只有一个人知道;更要命的是,这个人都九十多了!这个人是谁?就是济南的伏生。

伏生,名伏胜,字子贱,生于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死于汉文帝三年(前161年),济南(今山东滨州市邹平县韩店镇苏家村)人。

他曾做过秦朝的博士官。秦焚书时,他在家中墙壁里藏下了一部《尚书》,自己到处流亡去了。进入汉朝,天下太平了,他回家打开墙壁找书。不知是老鼠吃了还是水泡烂了,仅剩下28篇。他就拿着这28篇在齐鲁一带开始教授学生。

汉文帝时代,社会走向繁荣;文景之治,开始重视文化了。文帝想找人讲《尚书》,听说有个济南有个伏生,可以讲《尚书》,就下诏请伏生到朝廷去讲学。

这时伏生已经九十多了,老得走不动了,只好派了晁错,就是后来被腰斩的那位,去伏生那里抄录、学习,在太学里开设这门课程。西汉今文《尚书》学者,皆出其门。

对于伏生传承《尚书》也有不同的说法。刚才这个说法是史记里说的,说伏生把书藏在墙壁里;社会安定后,他回家打开墙壁,发现只剩下28篇了(注意这个28篇,史书记为29篇)。还一种说法是,他没有书可藏,全拼记忆,背出28篇来。

那真是细思极恐!万一伏生没活到九十多,只活了个当时的平均年龄(不足40岁),《尚书》是不是会就成为了一个传说? 

相关文章

  • 《尚书》曾命悬一人

    关于《尚书》这本书,我认为最有趣的是《尚书》的流传。在几千年间,它多次经过九死一生、命悬一线的传承,也经历过伪造、...

  • 悬命

    几千元能吃一顿不错的大餐 几百块也足以犒劳自己 再想想,几十块钱的饭菜也能填饱肚子 所以你最后选择了十几块钱的盒饭...

  • 《说命》:传奇君臣论政

    《说命》三篇出自《古文尚书·商书》 “说”,傅说,殷商高宗时贤臣。 “命”,《尚书》六种文体之一,通常是君...

  • 《尚书·周书.冏命》

    《周书·冏命》 【原文】 王若曰:“伯冏!惟予弗克于德,嗣先人宅丕后。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昔在文...

  • 华杉版资治通鉴【467】每个人都走不出自己的童年,皇帝亦然。20

    8、 四月十九日,皇帝命公卿以下,以及各郡守、封国宰相各自举荐有道之士一人。尚书陈忠认为,诏书既然号召大家进谏,一...

  • 命悬磨绳

    我是个瞎子。我不是天生的瞎子。 我十岁那年,大哥到了娶媳妇的年纪。家里必须得再盖一件新房才行,否则新嫂嫂娶回家没地...

  • 厌世

    你曾厌倦过生活吗 你不是真的开心,但你仍旧苟延残喘 你命悬一线,但你必须要坚持 因为你得活下来

  • 丁忧

    【名词解释】:丁忧,《尔雅·释诂》“丁,当也”;《尚书·说命上》“忧,居丧也”;...

  • 原创诗歌 难

    难 很难 难上难 难比蜀道 难于上青天 命悬一线 命于此 命中 定

  • 命悬一线

    今晚从友爱路演联盟回来的路上,经过厢竹大道一个分叉路口,突然一辆黑色轿车快速的从旁边窜出来,车速非常快,我吓得急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尚书》曾命悬一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xn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