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文坛,星光璀璨,巨星闪烁,著名的“三苏”父子,以变法青史留名的王安石,还有曾巩、程颢等才俊,他们的名扬天下,都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坛领袖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除去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剩下的六个人,除去欧阳修自己,其余五人都出自欧阳的门下,从中足以看出欧阳修的慧眼识才了。
一、年幼家贫,画荻教子
欧阳修的童年是不幸的,父亲在欧阳修四岁的时候,就因病在泰州推官任上去世了,留下了年幼的欧阳修与母亲郑氏。
由于家贫,郑氏不得不带着欧阳修去随州投奔叔叔欧阳晔。善良的欧阳晔对母子俩非常的关心,尽管他的俸禄并不高,但他还是尽量维持着母子俩的生活,同时对于自幼聪慧过人的欧阳修,疼爱无比,视若已出。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身于名门大族,温婉大方知书达理,有着不同一般女子的修养。尽管由于家贫,欧阳修上不起私塾。郑氏便釆来芦荻,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作文,诵读古人的文章。
母亲是欧阳修人生的启蒙老师,郑氏性格温和而坚强,面对生活的磨难,她带着年幼的欧阳修坚强地生活着。这种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使欧阳修的性格变得刚毅而坚强。
少年的欧阳修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尽管买不起书,他总是能想到各种办法多读书,多做抄录。最让他激动的是他居然捡到一本破烂的《昌黎先生文集》。他孜孜不倦地功读着,废寝忘食,苦心钻研。
由于他的勤奋,不久他就学会了吟诗作赋,令叔叔欧阳晔大为赞赏。他心里认定了欧阳修是个奇才,将来一定可以光耀门楣。而少年的欧阳修,亲眼见到了母亲和叔叔的辛苦,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有朝一日走上仕途,改变自己贫寒的家境。
二、连夺三魁,踏上仕途
十七岁的欧阳修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州试,尽管他的试卷写得极为出色,但是赋文却写得失官韵而没有考中,他并没有由此感到灰心。三年之后,欧阳修顺利地通过了州试,来到了京城,参加贡举考试。
谁料这一次的考试,他又再次落榜了。欧阳修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压力,因为他需要尽快走上仕途,可以拿到一份俸禄,来供养家人。他静下了心来,仔细分析了自己落榜的原因,找到了问题所在。他再次沉下心来,经过两、三年的不断练习,他的文章水平精进了很多。
这个时候的欧阳修,遇到了一位恩人胥偃。胥偃在看过欧阳修的文章之后,赞叹不已,他断言欧阳修他日必成大器。随后,胥偃将欧阳修带到了京城,将他推荐给了自己文坛的朋友,同时,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欧阳修,可见,胥偃内心对欧阳修的喜爱,到了何种程度。
欧阳修没有辜负胥偃的期望,春天的考试,他获得了国子监的第一名。等到秋试的时候,又考了个第一。等到次年的礼部考试,欧阳修再次获得了第一,连夺三魁,他的才名一下子在京城传开了。到了殿试时,他成为了进士。
随后的欧阳修,获得了朝廷的官职,从此正式进入了仕途。
三、慧眼识才,退隐山林
欧阳修为官一生,也曾三起三落,但他始终是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对待。在对待人才方面,欧阳修慧眼识才,人称千古第一伯乐。
有一年,宋仁宗把朝廷选拔人才的重任,交给了欧阳修。他少年时家贫,所以特别了解贫苦人家孩子读书的不易。为了给大批寒门学子创造公平的竟争环境,欧阳修亲自撰写了《条约举人怀挟文字札子》,要求平等对待所有的考生。
经过欧阳修的整顿,科场秩序好了很多。在这一年的考试中,苏轼、苏辙、曾巩都金榜提名。不但如此,欧阳修还竭尽全力推荐了二苏的父亲苏澈,使得“三苏”成为了文坛上的佳话。而当时无名的曾巩,欧阳修读了他的自荐信后,对他赞赏不已。在欧阳修的培养和帮助下,曾巩和苏轼一起高中进士,一举成名。
宋仁宗时期的名臣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等,都是欧阳修向皇上极力推荐的。对于提拔人才,欧阳修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坦荡包容,提携有才之士,成为大宋朝廷的栋梁,而欧阳修的伯乐美名,流传至今。
欧阳修老了,他上书皇帝,请求皇帝批准他退隐。宋神宗无奈之下,只得同意。
他来到了颖州,随后的日子里,他的心境如水,清澈而明静。真正地做到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