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谷有蓷》是《诗经·国风·王风》中的第五首诗,是一首被离弃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以叹、啸、泣来表抒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谴责男方无情义、坏心肠以及她的追悔莫及。这里不是一昧怨天尤人,而是痛定思痛,得出了“遇人之艰难”、“遇人之不淑”和“何嗟及矣”的结论。
阿黑从边防退役回家,和妻子阿花过了一段久别胜新婚的甜蜜时光。小两口你挑水来我浇园、你织布来我耕田,凤协鸾和,宜室宜家。
不久,阿黑赴县邑上任本地的父母官,他廉洁奉公、爱民如子、发展农耕、鼓励工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受到当地百姓的颂赞,被周王破格提拔,到王城做了大夫的家宰,也就是平民百姓能做的最高级别的官员。
阿黑临行前,亲拥着阿花,对着头顶的月亮信誓旦旦,说安稳下来就接阿花母子入王城。
来到王城的阿黑很受大王和诸大夫的赏识,经常出入于勾栏瓦肆,和达官贵人穿梭在灯红酒绿之中,意乱情迷,甚至和风尘女子为伴,慢慢忘了自己的誓言。
阿花左等右盼了三年,等来的却是阿黑的一纸休书,说阿花不会生育男孩,不配享用他阿黑的富贵,要阿花带着两个无用的女儿回娘家去吧。阿黑只接走了被阿花养尊处优的父母。
阿花肝肠寸断、悲悲戚戚,她虽恨阿黑的绝情绝义、忘恩负义,又无能为力,只得把满腔的愤懑和委屈化作泪水偷偷流下。娘家是回不去了,父母早已离世,她和两个女儿成了无家可归的人。
好在阿花的左邻右舍都非常同情她,经常接济她,甚至德高望重的族长扬言,若碰上阿黑那黑心肠的小子,本村的任何人都可以打他、骂他。
阿花除了种地、采摘野果外,也会去山谷里割些益母草晒干,卖给药铺挣些小钱补贴家用。当她一个人走在空旷的山谷时,想象着自己的悲哀,就会抚胸痛哭,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哀嚎常常听得村人落泪,大家为阿花的遇人不淑深表惋惜,把她的遭遇编成歌谣到处传唱。
不久,阿黑另娶新欢,为向父老乡亲显摆他的飞黄腾达,特邀老族长携亲友到京城参加他的婚礼。
老族长如此这般地做些安排,便带着一车阿花采的益母草来到了阿黑的婚礼现场。
当迎亲的鼓乐响起,阿黑志得意满牵着凤冠霞帔的新人进入礼堂时,老族长将带来的益母草赠送给这对新人,并带领乡亲唱起了他们编撰的歌谣:
中谷有蓷(tuī),暵(hàn)其干矣。有女仳(pǐ)离,嘅(kǎi)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脩(xiū)矣。有女仳离,条其歗(xiào)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中谷:山谷之中。
蓷(tuī):益母草。
暵(hàn)其:即“暵暵”,形容干枯、枯萎的样子。暵,晒干。
仳(pǐ)离:妇女被夫家抛弃逐出,后世亦作离婚讲。仳,别,分别。
嘅(kǎi)其:即“嘅嘅”,叹息之貌。
脩(xiū):干枯,败坏。
歗(xiào):同“啸”,号,呼叫,悲啸之声。
湿:通“ 㬤(qì)”,曝晒将干。
何嗟及矣:同“嗟何及矣”。嗟,悲叹声。
翻译成白话文是:
山谷中的益母草啊,
衰败枯干。
那遭遗弃的女子哟,
喟然长叹。
那声声长叹哟,
诉说着嫁人之后的艰难。
山谷中的益母草啊。
形容枯槁。
那遭遗弃的女子哟,
抚胸哀号。
那声声哀号哟,
诉说着遇人不淑的煎熬。
山谷中的益母草啊,
委顿枯焦。
那遭遗弃的女子哟,
啜泣哭嚎。
那声声哭嚎哟,
诉说着无尽的悔恨与烦恼。
乡亲们一叹二啸三泣的叠唱,层层递进,缠绵凄楚,悱恻悲凉,阿黑的脸色由白变红、由红变紫、由紫变黑,那脸上的笑容像被冻僵了似的,哭笑不得、不尴不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写在题后:
本诗以治妇科病的益母草起兴,总让人联想到婚姻、家庭、夫妻、生育,益母草晒干可入药,而女人年老色衰却被抛弃,这样一对比,更激起人们对被遗弃妇人的同情和慨叹。
作者把弃妇的不幸归结为“遇人不淑”,并没有认识到女性地位低下也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其实,从古至今,爱情都是美丽的,但这种美丽的色彩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去,是放手还是抓住,真的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