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前309年),姬姓,张氏,名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他的故事你肯定听过,他成功后的作为你未必能理解
1
一个伟大的人物,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开挂,或者两个都在开挂。
苏秦给我们的印象是高智商,能言善辩,有大才,那是他用有智慧的头脑去指挥三寸不烂之舌,硬把苦逼的人生活成了段子。
有比较,才知道张仪比苏秦厉害得多。
张仪的出身和经历都很苦逼。张仪是魏国贵族的后裔,但是到了他的时候,和富贵没有多大的事儿了。
为了活命,他经常靠给别人抄书来维持生计。
苏秦,这个当初混不下去,回家都没人待见的人,也没他苦逼。
他苦逼到什么程度?
就说运气吧。同样的拜在鬼谷子门下,学成面试,很多次都不行。总体上看,不是能力不行,是运气不行。
运气不但不行,有时候还是有点不行的要命。
张仪同学光荣结业后,就去向诸侯们游说。
先是回到了自己的祖国,魏国。
然而当时的魏国当政者却没有显示出同样的热情,穷困潦倒时,张仪也是穷则思变,跑到楚国碰碰运气。
他跟从楚相饮酒,饮完酒后,楚相发现丢了一块璧,众人认为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贫穷,品行不好,一定是他偷了相君的璧。”
于是把张仪抓了起来,打个半死,张仪不承认,只好释放了他。
张仪的妻子说:“唉!你要是不读书,不去从事游说之业,怎么会遭受此类侮辱呢?”
张仪对他的妻子说:“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他的妻子笑道:“舌头当然在。”
张仪说:“这就够了。”
运气不大好的张仪,是不是还有点黑色幽默?
2
苦逼的现实在张仪的黑色幽默中不断袭来。
被苏秦请去。
本打算看同门师兄弟的关系谋个一官半职,没想到的又是当头一棒,弄的张仪灰头土面。
原来,在苦逼中挣扎着的张同学,却被昔日同窗做进了“局”中。
那时,苏秦已经说服了赵王而得以去各国结缔合纵相亲的联盟,人生早已开挂。
可是他考虑秦国如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要想刚开挂的人生就被挂掉,就得找一个有才干的人可以派到秦国,配合他一起开挂。
于是派人暗中引导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感情很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去结交他,用以实现功成名就的愿望呢?”
折腾中的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
苏秦就安排门下的人不给张仪通报,又让他好几天不能离去。这时苏秦才接见了他。
让张仪坐在堂下,赐给奴仆侍妾吃的饭菜,被训斥道:“凭着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
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
投奔苏秦,为能求得其照顾,不料反而被羞辱,确实很受伤。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更何况本来就不是一个凡夫俗子。
考虑到诸侯中没有谁值得跟着混,只有秦国能死磕赵国,于是就奔秦国而去。
如果这是个局的话,苏秦的局太大了,可以说盖过了后世所有的所谓的“局”。此时的张仪,只是“局”中人。
苏秦在张仪离去后,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王。
秦惠文君十年,秦惠王用张仪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
张仪说:“唉呀,这些权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范围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替我感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代,我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呢?”
这就是张仪,身在“局”中,却不破“局”。在被人说破后,还感激做“局”的人。
这个张仪,是不是些知恩图报学者良心?
3
借着苏秦做的“局”,张仪也开始了开挂的人生。
张仪相秦后,做的第一件事,很有点江湖味道。据《史记-张仪列传》载:
“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当了宰相,不是谈雄才大略,却是给曾经的仇人发了份问候信,是不是有点江湖中的快意恩仇?
且不说去没去张仪兴兵报仇了,可以想到的是,楚国宰相此时一定在寒风中凌乱。
这个张仪,有点江湖味,却像是个快意恩仇侠客。
此时,他没有去着急报仇。而是不停的给秦王出主意,一手抓军事打击,一手抓劝和连横,边打边拉边拉边打。
魏国就是先用军事手段狠揍一顿,占领了魏国的蒲阳。而后又劝说秦王把蒲阳归还魏国。这个一打一拉,把一个堂堂大魏整的服服帖帖,主动献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献给秦国,用以答谢秦惠王。
秦惠王任命张仪为相,位居百官之首,参与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
从此后,张仪作为一个大国宰相,在变换无常的列国纷争中,稳居高位,以连横之势,对抗苏秦合纵之谋。
此后几十年,一个做“局”者,一个“局”中人,口齿之间,百万大军灰飞烟灭,列国国君虚位以待。两人之智,推动历史巨轮轰然向前,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遐想……
张仪,一直被模仿,却未有超越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