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神

作者: 三木三石 | 来源:发表于2023-10-31 00:08 被阅读0次

    原文: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季康子即为鲁国的三大权臣之一,且排第一,对外可以代表鲁国国君。
    与东齐战争也是。
    曾经季康子问孔子,弟子有谁适合出来从政,孔子自然明白季康子的意思,是需要人才了。
    孔子办学的目的就在于此。
    于是孔子推荐了三人,各有特点,其中一人就是冉有。
    在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季康子以国君之名召回了冉有,需要用人,但并没有让孔子回国。
    孔子只好继续周游。
    其实就是有国不能回,有家不能归,就是流浪。
    只是孔子说,冉有这次要被重用了。
    冉有临走时,同门说,要冉有劝说季康子允许孔子回国,此时孔子已经在外流浪了十年多年,期间孔子的妻子也没能等到孔子回家就死了。
    果如孔子言,季康子用冉有抗击齐国,并取得了胜利。

    季康子很高兴,不仅因为冉有打了胜仗,更因为此胜仗也挫败了另外两家权臣的阴谋。
    于是冉有就劝说季康子,允许老师孔子回国,并且要给足面子。
    季康子也通人情,于是派人把孔子接了回来,并给予了很多钱财以安生活,同时奉为国师。
    当然只是摆设,只是孔子面子有了。
    此时,孔子已经六十八了。
    冉有很有能力,之后也帮助季康子把属地治理的很好,百姓也安居乐业。
    季康子此时已经有了做君之心,且从根上说,都是一个祖宗,你做得,我也做得。
    但这需要养活更多的兵马。
    于是冉有修改纳税之法以获得更多国的钱粮,为起事做准备。
    孔子听说之后,非常生气,明说是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且这样行事也有违礼制,但孔子更为忧心的是三家权臣的家臣之乱。
    季康子在等待时机,其家臣也在窥视机缘。
    如家臣得势,就连周朝的一点影子也没有了,很可能彻底洗牌,改朝换代了。
    孔子熟读春秋,演练周易,这点看得明白。
    孔子表现的很生气,以至不惜把冉有逐出师门,并且让同门师兄弟都可以攻击冉有。

    冉有是孔子的学生,也做了季康子的总管,其实也差不多相当于鲁国的宰相了。
    但季康子之所以选冉有,除了冉有的能力之外,还有冉有的血统。
    季康子,还有鲁国国君及另外孟孙、叔孙两家,往前推都是周公的后人。
    冉有,往前推,则是周武王第十个儿子的嫡孙。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
    冉有与季康子有着同样的血统,是亲戚关系,虽然远了些。
    但根在那里。
    季康子用冉有,冉有事季康子,这层关系应该是至关重要,而且两人私下是挑明了的。
    季康子的能力,冉有也是佩服的,士为知己者死,冉有虽也是皇室血统,但终究没有了平台,能被季康子重要,也是心有所属。
    所以冉有辅助季康子也是尽心尽力。
    至于季康子一旦问鼎了春秋,冉有之功在形式上也堪与周公可比了。

    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因为孔子认为,一旦季康子迈出了问鼎春秋之事,就开弓没有回头箭,而且凶多吉少。
    所以说冉有你就不能挽救季康子了吗?
    冉有很干脆,解释都没有,就是“不能”。
    冉有此时已经与季康子志同为朋了。
    孔子很无奈也很伤心。
    孔子也是大概看出了冉有之心,所以才把冉有逐出师门的。
    这是孔子内心的秘密,孔子求仁,求仁礼,不能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孔子三千弟子,被逐出师门,就冉有一人。
    有人说孔子是因为冉有帮助季康子盘剥百姓,那才到哪里,孔子要仁礼百世才是内心的夙愿。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孔子一生不好鬼神,但敬鬼神,且远之。
    但也是认了鬼神的。
    那时正值忠义之人死后为神。
    有人说,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泰山之神还不如一个普通人林放看得明白吗?怎么能接受季康子的祭拜呢?
    孔子当然知道,林放不是一般人。
    从根上说,比干是林放的祖先,而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
    周武王为赞扬比干的忠义,封比干垄,垄为国神。
    比干是周朝的国神。
    不仅如此,林放专门研究礼,其造诣不在孔子之下,所以林放向孔子问礼,孔子顾左右而言他。
    孔子到了此时,已经是耳顺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孔子不生气。
    孔子只是感叹,难道泰山这天地之神还不如周朝之国神吗?
    周礼因于商,看这两朝的后人,周不如商啊!

    孔子给弟子讲学,尤其是到了最后的年龄,看春秋,通易经之后,对于改朝换代,内心已经坦然了。
    但要给弟子们讲明白,如何去观礼知人而断事。
    这事是国家与社会未来走向的大是。
    只是孔子必须要守住的底线是僭越之事不能发生在他的身上。
    所以冉有犯了,必须逐出师门。
    孔子死后,一些弟子守孝三年,多是遵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理,也遵了“三年不改父道”之礼。

    如果孔子能看出季康子可以问鼎春秋,还会把冉有逐出师门吗?
    只有孔子自己知道。
    孔子知人,季康子终究没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elb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