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玛利亚是不是迷路了?为了这篇推文,我等她好几天了,万万没想到的是她根本不路过我这里。瞎等真的是没意义。而提起台风,令有的人想起的是《比海更深》。台风都是幌子,聊聊这部电影才是这次真实的想法。
其实抛开所谓的民族芥蒂,我从来不掩饰对日本这个国家以及它文化的喜爱,包括小说、电影、动画,也包括足球,这一些都非常吸引我。这次的《比海更深》当然也不例外。这表面看起来是个很丧的电影,但我觉得很温馨。
阿部宽饰演的男主角良多是个俗世意义上失败得很彻底的中年男人,除了曾经获得过一个不知名的小说奖外,整个人生毫无亮点。不仅再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小说,还跟那个电影一开始就去世了的他的父亲一样嗜赌成性。因此妻子跟他离了婚,带儿子出走。自己被生活所迫,去做私家侦探,为了能赚出给儿子的赡养费,在雇主和被侦探人之间周旋获利,甚至还去变相敲诈高中生。可所获得的“酬劳”依然会很快挥霍掉,然后不得不再跟身边的年轻人借钱去履行对儿子的承诺。甚至不得不回母亲家打起歪主意,可那幅寄托他厚望的父亲的画,不仅是印刷的,其实早已经被比他更不堪的父亲典当了。不仅这样,刻薄的姐姐还时不时地在他仅有的成就感上给出毫不留情的讽刺,声称如果他曾获得的是芥川奖,她一定会记得的。
这个看起来有一米九的中年男人,走起路来却总是佝偻着身子,被生活扒得赤裸裸的,为了给儿子买双美津浓的棒球鞋,还得故意去磨损一下,以图能便宜一点,可见是有多丧。电影在选角色上,不管有意无意,是枝裕和选用高大形象的阿部宽来饰演如此丧的一个角色,这种反差本身确实更能给人以视觉以及情感上的冲击。依此可以想象,如果你的生活中有一个像阿部宽一样高大的男人,本应该是能够寄托女人一生希望的。可事实上,或许他做的更多的只是整夜蜷缩在沙发上进行王者荣耀吧,可即使像如此丧的良多也还有一个不知名的小说奖聊以慰藉呢。如果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人,是该考虑一下自省的。
其实良多也在自省,回到家会在便条上写下这么一句话:我的人生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正常了。他虽形如不堪,却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例如作家的纯文学理想。在纯文学这方面上,他是毫不妥协的。其实对于这一点,也很难评判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时代在向前走,生活需要继续,如果换作是现今的我,不就是写个畅销漫画的脚本吗,我也许屁颠屁颠就去写了。可见我有多俗,所以我还不是良多。
而之所以说这部电影温馨,可能完全是因为这个女人引起的,也就是树木希林饰演的母亲。这是个可爱、幽默的女人,言语中透着对生活以及人生的参悟。父亲死后,女儿让她出去多交几个朋友,她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道:何必这样呢,只是增加几个参加葬礼的机会而已。她对儿子的爱,表现在对他的包容以及生活的点滴上。她见到邻居会介绍自己的儿子是一位作家,写小说的。这在我看来其实是对电影中男主最大的支持与肯定。做儿子良多最爱吃的乌冬面,良多吃到身上时候,会去给他细致地擦干净,就像儿子小时候那样。这个会追着认为是死去的父亲化成的蝴蝶跑的女人,是这个不堪生活里最美好的象征了吧。虽然她自称没有经历过比海更深的爱情,可是会令人觉得也只有她最明白比海更深的意义。
正是这位不动声色的可爱母亲让前妻响子在台风来临前夜留在了家里,得以使儿子良多与一直惦念的前妻重聚,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比台风的洗礼更润物无声。电影中前妻响子的新男友点评良多的书时候响子的表情告诉我们,她对良多的感情正像良多的女同事说的:婚姻不是水彩画,是油画,一层一层堆砌起来的颜色,你以为先前的颜色消失了,其实它们只是被覆盖了,它们的痕迹依旧存在。也正像有的人会数落自己男人的种种不好,而换别人提起,却心里非常不快,竭力否认一样。
其实温馨也不完全因为母亲这个女人,当典当铺老板拿出父亲分发的书,也就是良多的获奖作品,唯一的作品《无人的餐桌》的时候,男人的心会不自觉地被这一细节触动的。这是属于父子两个男人之间无言的支持。看到这里不由得就会想起李宗盛《新写的旧歌》里面提到的:没能听见他微弱的嘉许,我知道,他肯定得意,只是,等不到机会,当面跟我提。
这也许是个普通又显得琐碎的故事,我一直在想,如果换作一个中国导演,给出的镜头语言,或许更多的会是沉默,因为那样看起来更深刻。但是枝裕和没有,一遍一遍地重复台风要来了的提示,给出了人物之间最细腻却不乏味的对白以及显得有些轻快愉悦的配乐。即使你的人生变得不正常了,即使你没能成为少年时候想成为的那个人,可导演依然不想传递给人们说: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有些天生叛逆的人会否认解读台风意象在电影中存在的意义,而我却认为台风意象的设置就是导演的一个特殊设计。台风就是一个契机,一个让不正常的人生重新变得正常的契机,也有可能是将正常的人生变得不正常的契机,正常和不正常的定义又是谁能准确界定的呢?感觉电影中的每个人从一开始都在等这场台风,好像只要台风来了,每个人生活中的困惑就都可以解开了一样。
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