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发小憩,竟也眯着了,恍惚间到了时村,还是八十年代的光景,路,还是那条路,只不过岔路口多了几条,分不清去宿州市还是营马路,还是我外婆娘家网寨,我记得有条路是经过初中同学刘琳家的,梦里也凭借着曾经逢会的路线在展开记忆搜索
……
三月二十八,是时村镇最规模盛大繁荣昌盛的庙会,那天,街面一新摊贩就位,各式各样蔬果杂耍一应俱全,那时文化生活几乎贫瘠,唯一的大把戏就是玩大棚跳舞,搭台唱戏,作为懵懂期少女的文艺熏陶就是听泗州戏,最西头是我大姨夫的拖拉机站,步行百十米就是张英琴爸爸的时村电影院,即便是电影下乡,但凡有佳片也是由学校发票,统一观看,少年犯就是在此看,哭的那叫一个稀里哗啦的,那时不懂得剧情真情,只觉得歌曲太棒,催泪弹是那一句妈妈,儿今天叫一声妈,高墙内,泪如雨下……
街中有家油条铺,我外公在牛行做牲口中介,就那种看牙口断定这畜生公里数和牛龄,牙口好,胃就好,就是能出蛮力的象征,外公罢市,曾带我光顾过一次油条铺,点俩油条,一碗白糖水,撕成三瓣,用筷子摁浸糖水,待到油条喝的饱饱的,膨胀整个碗面,还不能泡久,刚一瘫软,就递嘴里,那滋味,神仙也不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