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回,1月份写的红楼梦第一回,说了甄士隐,类似于贾宝玉的命运。还有一个人,值得说道说道,就是贾雨村。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贾雨村是整部小说里最典型的“领导干部”。事件不多,出场次数也不多,但细读下来,人物塑造得异常深刻。
雨村同志参加科举之前,住在葫芦庙里,与甄士隐是邻居。一来二往,结为至交。后来是甄士隐提供的盘缠供其参加科举,这才踏进领导干部队伍序列。
活脱脱一个底层逆袭之路。听来是不是很励志?
科举制的确提供了一个社会底层上升的渠道。学过社会学或者了解点社会学理论的都清楚,社会是分层的,有了分层,就有了流动。科举制是官僚体制发展的需要,客观上形成了农业社会社会流动的动力源。无论是钟鼎之家,还是贫民之家,科举制是相对公平的社会流动渠道。就贾雨村而言,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家道中落,唯一的办法就是进京考取功名。
长期寄居葫芦庙不排除有意为之,这是一个目标导向非常明确的人。对贫民之家而言,参加科举最大的障碍倒不是学问,而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路费。没有分考场,只有一个地方,京城。还记得明代戏剧里书生与小姐的爱情故事吗?大多发生在赶考途中。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同志,不就是因为路费的问题而差点去不成考点。雨村同志在葫芦庙呆了有小一年了。“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靠什么过日子呢?“每日卖字作文为生”。
在知识不不普及的年代,会读书写字就这点好处,没钱了,到街上支个摊,帮人写个材料,比如信件、地契、房契等等。也能糊口饭吃,但只能糊口饭吃。
雨村同志可不单是为了糊口饭吃,他要凑路费进京赶考,而卖字作文是远远不够的。用现在的话来讲,他需要通过讲一个故事而获得天使投资。
为了讲好这个故事,他对甄士隐进行了长期的感情投资与智力投资,包括吃饭、喝酒、吟诗。终于,在中秋之夜,与甄士隐对酒赏月,借着酒意,写下豪情万丈之作:“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这话已经说得十分到位了,前提是工作到位了。
甄士隐也是极聪明的人,当下让小童封了50两白银,并两套冬衣,送与贾雨村同志。至此,路费问题完美解决。长期寄居葫芦庙终成正果。
还有一件事,也能够充分证明雨村同志是一个目标导向十分明确的人。第一回的回目说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其实就是看上了甄家的丫鬟,并定下了“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的目标。如果科举成功,先去求婚。果然,新官上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到甄家,去了当日的丫鬟,娇杏。对娇杏而言,“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但对雨村而言,多少带有“确保完成目标任务”的意思。
事实证明,贾雨村没看错人,可是事实将一再证明,甄士隐看错了人。咱们的古人其实早就意识到,识人断人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看对人,用对人,非常关键。刘邦和项羽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否用人,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这不是我说的,是刘邦同志当上老大后自己总结的。(想看原文的,看资治通鉴汉记部分)三国曹魏时有个叫刘劭的人,写了本《人物志》,专门探讨如何识人断人,人才的标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总的一条,套用一句流行的话,不要轻易地让一个人走进你的世界。
扯远了,甄士隐第二天就知道看错了人。话说当夜,甄士隐和贾雨村把酒言欢,估计甄士隐喝高了,但贾雨村一点也没喝糊涂。夜里三更时散的酒,也就是半夜12点左右。早上五鼓(更),4点左右,人就走了。按说,甄老爷对你那么好,又是给钱,又是送衣服,走的时候,总得跟人道个别。这是礼数,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雨村同志不仅没有当面道别,而且留下了一句话,颇让人寻味。“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一开始,我不太明白这句话的玄机。后来偶尔翻老黄历,才突然明白,并豁然开朗。黄道主吉,黑道主凶。吉凶二字,实则忌惮,出于敬畏。有敬畏之心,方卜测吉凶。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在雨村同志的世界观里,做事是没有忌惮的,是没有敬畏之心的。这样的人,进入领导干部的序列,“沽清正之名,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后面涉及到贾雨村的故事还有一些,在此不详说了。总体上,雨村同志的目标导向非常明确,但致命的是,他是无所忌惮和无所敬畏的。两相结合,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我们说,有目标是好事,但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能不择手段,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方为正道。贾雨村是人生的样本,是为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