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喜欢龙应台,喜欢她简单的文字,喜欢她平实随意的文字流露出来的真挚、细腻的情感,一字一句戳中心窝,暖暖的。于是,我怀着探寻宝藏般的心情去拜读了她的《目送》。
《目送》是一部怎样的书呢?六十八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担任着一定的角色,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也许,此时此刻的我还无法了解到龙应台女士作为一位母亲对儿子逐渐远离自己身边的种种心情。但是,作为一名儿女,我身在其中且正在经历着作者曾经经历的一切,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理所当然地接受着父母亲无私的爱,在他们爱的浇灌中逐渐蜕变、成长。当我们不经意转身时,那漫不经心的一瞥,才发觉父母亲双鬓已斑白,皮肤已松弛,当年的意气风发已不再,有的只是浓浓的舐犊情深,岁月的沧桑感。
一口气读完《目送》,我感触最深的是《目送》、《雨儿》、《散步》、《胭脂》这几篇。书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写作者目送儿子踏入各种不同的门,儿子的背影,愈来愈高大,但却从来都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这种落寞感,使她回忆起当年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慈爱的父亲去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炉门,消失在火焰中。最后,以隐隐的悔恨与哀伤道出了这一段触动人心的话语: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而《雨儿》、《散步》、《胭脂》、《回家》这几篇,作者回顾了与母亲相处的场景。母亲“身子愈来愈瘦,脚步愈来愈轻,声音愈来愈弱,神情愈来愈退缩”,甚至于女儿站在她面前,她也认不出来,只记得她的“雨儿”。在《回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家,有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啊!岁月无情地染白了父母亲的双鬓,曾经年轻的脸庞镀上了沧桑的色彩,手掌中满满的白色茧子,无不是在诉说着父母亲的垂老。爸爸妈妈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子女们真心的陪伴。一个适时的电话,一句温情的问候,一次惊喜的回家,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需要的。所以,常回家看看吧。
很害怕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多么残忍的一句话。它道尽了我们无法逆转的自然规律,也诉说了无法弥补的伤痛,它总将成为一个“疤”,一个刻在我们心头上的“疤”。总有一天,他,她会离开,正如书中写的“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如果可以,我希望我有哆啦的百宝箱,让时光走得慢一些,再慢一些……那样,我就可以长伴父母亲身旁。然而,理性的我也明白,那是我们的美好祈愿。我想,我能做的,只能是少一些朋友的应酬,少一些工作的借口,少一点自己的休息时间,少做“低头族”,多陪陪父母亲,陪他们吃一顿饭,看一会电视,聊一下天,甚至是一次旅行也行。
都说“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世间,最难割舍的就是一个“情”字。不论是亲情、友情、爱情,倘若有幸得之,就要珍惜。我们往往一心追逐着遥远神秘的远方,而忽略身边默默付出的人儿;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对最亲近的人耍小性子,自以为是地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等到某天失去的时候,才知道他们的珍贵。愿我们都能活在当下,珍惜身边人!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