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还是艳阳高照,今天老天爷可都“生气”了,还未起床就听窗外呜呜的风声,唉!看来,今儿的天不适合室外活动喽,那就在家呆着呗。
尝试着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却因为儿子太小,游离在圆桌之外。还因为大家都对会议的议程不太熟悉,反而变成了指责、控诉的平台,所以这次家庭会议是失败的。
只是女儿却记住了家庭会议中游戏这个议程,把刚才大家一边开着会一边吃着瓜子,这个活动视而不见,还要接着游戏。那好吧,孩子的要求大于天嘛。女儿提议要玩“击鼓传花”的游戏,没有鼓,就拿筷子和盘子来代替呗!刚才还游离在圆桌会议之外的儿子,果然是选择性听周围的声音呢,一听到这个活动了,立马把敲盘子的活揽了过去。女儿拿来一个《冰雪奇缘》中艾尔莎的小玩偶当作花,接下来就按照女儿的游戏规则开来,当儿子手中的鼓不再敲,并且说出“停”的时候,“花”(小艾尔莎)落在谁的手中,谁就得说一个跟“花”有关的成语或诗句。老公因为不擅长这一项内容,就消极应对,装作剥花生干活屡次逃避,儿子呢,敲鼓的“业务”也不熟,筷子已经停下来,却忘了嘴中说停,所以这一轮游戏就剩一家几口人笑的肚子疼草草收尾。
怎么办?调整策略呗,敲鼓的活交给老公来做,儿子也参与进来,那就得调整“花落谁家”的内容了——背诗歌、国学经典(为儿子量身定做的)都可以。同时,敲鼓的人得眼睛闭上敲,不然一味针对某一个人,就不公平了。
规则大家都熟悉了,开始!只见老公眯着眼睛,轻轻地有节奏地敲起来,我们娘仨紧张兮兮的把爱尔莎从我手中传到女儿手中,她再传到儿子手中,以至于几次紧张得“花”都掉地上,就怕“庄家”说“停”时自己“中招”,慢慢的,大家都投入到游戏的状态中。渐入佳境之后,游戏才能发挥其寓教于乐的作用。这一回合的游戏是最成功的,因为儿子找到了自己的擅长点——背《论语》,前一阵子晚上睡觉前一直陪他共读《论语·学而》的十五则,孩子都背得熟溜溜的,也是在这次游戏中我才发现小孩的机械记忆确实会比大人的理解记忆更加的谙熟于心,有几次爱尔莎都连续到他手中,毕竟人儿小反应慢,但小家伙却能像流水一样的背出
子曰:“道千圣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反正要让我在一两秒钟从脑袋里边提取出这样的内容,是很有挑战性的,由此我也看出孩子在6岁之前真的是识记国学经典等内容的黄金时期。而且我还发现小家伙有小小私心呢,随着游戏越玩越熟练,有两次他的爱尔莎该本该传递到姐姐手中的,他却故作忘了传递,我估计是看到他流畅的背出《论语》之后,爸爸妈妈姐姐都给他由衷的鼓励和掌声,所以特别的自信也愈加自得,故意要“显摆”一下,我们呢,也看透不说透,照旧待他背完后又是表扬又是鼓励,相信晚上睡觉前再和他一起背诵论语的时候,可能他的参与性和热情会更高涨吧。
而女儿呢,看弟弟屡屡得表扬,当然不甘落后啦,背诵的是这个假期老师要求读背的内容,尤其是竟然把《木兰诗》那么长的内容哇啦哇啦背出来,爸爸虽说没听懂,但是也对女儿背那么长的内容给予肯定。
由此我就在想,游戏一定是有寓教于乐的功能的。要让游戏中的所有成员都能扬长避短,这样大家的参与意识才会比较强。
老公既不是学生也不是教师,让他说出成语背出诗句,那有点强人所难,那就敲鼓吧,儿子虽说敲鼓不擅长,但是小家伙记忆力超强呀,完全可以让所有成员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去自由的发挥嘛。记得某年高考作文题不就是非要逼着鸭子去爬树,猴子去游泳,如此教育不就是扬短避长么?肯定是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由此看来,教育(游戏)就是一个唤起和点燃的过程,唯有唤起、点燃之后才能尝到甜头才能乐在其中。
小游戏中蕴藏着大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