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叫《自卑与超越》,里面有一句话:“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存在着三大制约。”其中一个制约,就是“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生活在群体当中,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如果离群索居、单打独斗,必然会走向灭亡。”。
那今天的分享就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为主题,用我在行动营的事作为案列展开,总共分为四个部分。
我应该是在2016年左右就关注了公众号“剽悍一只猫”,第8期行动营是我参加的第一个线上学习型社群。当时看到招募的海报,被“干掉懒怂拖,提升读写说,打造生产力”这句口号吸引,也想听赵周老师的课。之前了也从公众号上了解过猫叔的经历 ,认为他是草根逆袭的鲜活例子,再加上我对生活现状的不满,但又找不到出口,所以,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加了行动营。
一、行动营的第一感觉
一开始我以为行动营的群,也就是和平时加的工作群、同学群这些类似嘛。一个人建立个群,一群人在里边,发各种链接呀、刷图呀、然后群主时不时的讲几句话这种。
那行动营的第一感觉是,完整的组织纪律,这一点震撼到了我。行动营的运营管理,犹如一家制度完善的公司,都有标准的操作流程。
二、行动营的第二感觉
这不是一个高冷的精英社群。
我是一个自卑内向的人,特别害怕社交,要我和没见过面的陌生人聊两句,那只能两眼抓瞎的尬聊。记得在8期的时候,有一次连队活动,让写自我介绍,其中有一条是“我能带来什么”,我实在是想不出来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技能可以写出来,然后我就写了一个“我可以带来我自己”。我以为我的自我介绍发在群里以后,会引来各种嘲讽打击,完全没料到居然让大家乐了,无意间还创作了一条段子。
当晚,我们排里的一位大神,私聊我,说:浩哥,你知道当时我竞选班委的时候说了句什么,我们他你说的什么呀?我就说了一句话,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子夜。
这位大神把我逗乐了,然后我也感觉大家的经历相似,也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最重要的,是无形中给了我勇气。
三、行动营的第三感觉
入营以后,你是必须要去行动。
我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在行动营,是我截止到目前看书看得最快的一次,10天看了10本书。那引领我前进的动力是什么?
一是押金在那里放着,你少读一本少打一次卡,这钱就没有了。二是有排长、连长督促着你打卡。三是有各种好看的勋章和每天在大群里的颁奖仪式等着你。虽然我在最后是没有拿到过任何一个勋章的,但当时我确实是对它向往过。
四、行动营之后
8期行动营为我撕开了一个口子,如猫叔所说“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现在我是9期行动营6连管理组中的一员。我排里的一位学员,给我的第一感觉,他就是之前的那个我。
在群里不敢主动与人交流,拿到一本书还是从头翻到尾然后不知道该怎么写。
我主动加了他的微信,然后找他聊,一来是突破我聊天的障碍,二来是希望能给他鼓励和勇气。
这次6连的迎新晚会,我把管理组的通知理解错误了,以为是每个排都要出节目,然后我慌慌张张的和队友们说这个事,结果我们排弄了一个集体节目。这对我和队友们来说,都是一种突破。
那把我在行动营的事,综合起来说,就是《小群效应》这本书里讲到的:“好社群的出发点:工具性、病毒性和长连接” 。
“工具性”是用户加入社群和产生转化的基础,人们为什么要加入并留存在一个社群中?比如行动营,我是为了“干掉懒怂拖,提升读写说”而加入的,我能留存下来,和行动营的组织纪律、事件驱动和荣誉驱动是分不开的。
“病毒性”正是业界最为期待的病毒式扩散、海量爆发。比如行动营的一白大大,就是受猫叔的影响而来到剽悍一只猫,再到行动营。
“长连接”则是指用户的长期黏着、留存。比如9期行动营6连的管理组,有很多的新人,我们有6个排,5个排长都是从8期行动营留存下来的。
综上所述,行动营,是一个好社群!
在《自卑与超越》里面讲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如果我们保持勇气,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去提高自我,自卑感就可以慢慢消除”。
先救自己,再带动身边的人。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小群效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