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心的方式有很多,我選擇了寫一篇久違的日誌。
2017年8月以後,生活中出現了一些轉變與衝擊,不論工作、家庭或個人生活,於是,2017年底就這樣在處理各種煩心瑣事中庸庸碌碌的過去了;這種過日子的方式其實是最快的,卻是種毫無知覺的浪費;直到2018跨年後,我都還在為自己沒有儀式感而感到焦慮。
什麼是儀式感?可能就是一種對過去的自我反省與對未來的目標建立吧,梳理、沈澱、再出發。太多時候,我們為 (了別人) 做而做,像是砍任務一樣把生活的空隙堆滿,假裝自己很厲害、很充實;我們太懂的如何做一個「厲害的乖孩子」然後得到別人的稱羨,卻很少問自己是為了什麼,如何真正「用心」去活,於是就活成了一個自己都無法定義自己、只能被別人定義的人。換句話說,如果用遊戲來看人生,解任務是容易的,但設計關卡是困難的。無論如何,過了一個年,我覺得自己又嗅到了蛻變的氣息,那些總是以忙碌作為藉口的惰性,也該被正式面對了。
其實過完年也就是一個剛剛好的時間節點,會讓我在此刻有這樣決定翻新的意志應該是種水到渠成。
一直以來,不是很喜歡聽過來人的建議,總是喜歡自己去闖,不管成功或失敗,然後驗證自己的人生。久而久之,身旁交的朋友,總是以比我年輕的居多,因此一直保持在一個很有活力的狀態。直到最近,或許是年紀到了,我感受到自己的停滯與封閉,我並不想接受這樣的自己。說得更裸露一點,就是當我發現自己緩速積累的經驗值已經漸漸無法與快速多變的新想法批敵時,我漸漸失去了與晚輩辯答的自信,卻又因為年紀大而不願承認自己的不足。這讓我突然理解了過去與長輩溝通,為什麼長輩們最後總是會說「這就是你們跟長輩說話的態度嗎?」,其實只是想要遮掩自己的動搖吧。
無論如何,我想要感謝身旁年輕的你與你。謝謝你們的美好,讓我才有機會在你們身上重新檢視自己,然後發現了自己逐漸失去的開放心態與學習動力。所以,我除了要花更多時間放空,也要花更多時間自我提升,由裡而外的,用自己的方式,為自己,把過去那個精力旺盛、膽大心細的自己撿回來。
新年後開工的第一天,寫一篇久違的日誌,來勉勵自己,變得更好,活成自己而非別人期待的樣子。其實開工第一天,我現在手邊雜七雜八的工作超多的,但是此刻我有點冷靜竟然還在寫日誌,彷彿以前學生時期每遇段考就非要開始整理房間一樣,當作給自己做一個收心操。
收心完畢,囉。
後來才知道,原來「收心」或是「假日症候群」只是「飛輪效應 (Flywheel Effect) 的通俗用法,大概也是以前物理課所學的「最大靜摩擦力」的意思。在靜止的狀態裡,需要花更大的力氣去推動,才能使之在未來不停轉動。再用古人的智慧美化,就是「萬事起頭難」lo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