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
有点“模式”意识
1.什么是“模式”
现在有些汽车,除了普通的驾驶操作,还可以选择“模式” —— 比如“舒适模式”、“运动模式”、“环保模式”等等。以前的车不讲什么模式也开得挺好,这些车为什么要搞模式呢?
这是因为开车跟开车不一样。有时候你追求舒适感,有时候你追求操控感,每一个模式就是一种风格。之所以要讲“模式”而不是直接调整汽车,是因为改变风格不是调节车上一两个控制选项就行,需要整个系统的协调。
比如说什么叫“运动模式”?这意味着汽车的悬挂要硬一点,换挡要更快,发动机要增加转数,油门要更灵敏,方向盘要变重,给你一个更强的操纵感。如果是舒适模式,那这些选项就都要变得更柔和,控制起来没有那么灵敏,但是驾驶感觉更平稳。要是环保模式,那就需要想方设法省油。
模式,是把汽车看做一个各部门协调统一的系统。你不是操控一个部门,你操控的是汽车这个“整体”。这显然是一种高级的管理!
那人也有模式吗?
游戏玩家太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了。比如说《魔兽世界》,就曾经设定战士有三种不同的“姿态”,叫战斗姿态、防御姿态和狂暴姿态。有的强调防守,有的为了快速输出伤害而宁可牺牲防守。这些不同的姿态就好像是汽车的各种模式。
完全可以说真实世界中的人也有不同的姿态或者模式。比如人有工作模式、休息模式、娱乐模式 —— 我们以前讲过娱乐不是休息 —— 还有社交模式等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没有很强烈的意识,你不需要按一个按钮来切换模式,你自动地就切换了。而且切换模式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各个部位似乎也没什么明显变化。
2.压力和系统
人的压力应激反应模式。
从系统论和模式的角度再看看这个问题。
以前科学家看人体是线性思维,以为人体是哪里有问题就调节哪里,追求一个“稳态平衡(homeostasis)”。现在人们意识到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面对一个外来压力,人体是全身都参与反应,整个系统各个地方都要微调,这叫做“应变稳态(allostasis)”。
举个例子,比如说美国旧金山市现在缺水。如果是线性思维,市政府只要要求居民节省抽水马桶用水就可以了,其他生活不受影响。但人体真正的运行方式是,一旦有这种缺水危机,不但居民生活各个方面都要节约用水,而且还会要求从中国进口大米!为什么呢?因为这样旧金山市就不用自己灌溉水稻田了。
面对压力的时候,就是这么一个全身的协调反应。这就是为什么人在压力之下很多地方都可能出问题,比如睡眠、记忆力、消化、免疫能力,还会影响怀孕和衰老,还更容易对药物上瘾。
面对压力,你不仅仅是改变了一个控制选项 —— 你是切换到了另一个“模式”。
3.压力模式和放松模式
身体里负责协调压力反应的系统叫“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大脑自动的反应,不需要你有意识地去控制。比如你在路上走,突然有个东西跳出来吓到你,你一害怕身体就会发生各种反应,比如你的汗毛孔会收缩,你可能会迅速地蹲下,你可能双臂收缩在一起,这就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自主神经系统有两个模式。
一个模式,我们不妨把它称为“压力模式”,由“交感神经系统”控制。交感神经系统能让人紧张、积极起来,相当于进入战斗姿态。交感神经系统会最大限度地把葡萄糖和脂肪输入血管,把血压增高,加大呼吸频率来提高血液里的供氧量,同时让心率加快。这样我们整个身体都准备好,你可以逃跑也可以战斗。
压力模式开启的时候,为了集中使用能量,就要暂时停止那些与危险无关的身体功能,比如消化功能、肌肉修复的功能、免疫系统等等。
另一个模式“放松模式”,由“副交感神经系统”控制。这个模式与压力模式正好相反,它是让整个身体的各方面循环都慢下来。
放松模式下,心跳平稳下来,血压降下来,身体该修复的地方就修复,免疫系统该工作就工作,能量该储备就储备。
一般动物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放松模式,只有当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才会开启压力模式。比如说斑马,没有狮子威胁的时候,它就悠闲地该干啥干啥。狮子要吃它了,它才开启交感神经系统,进入压力模式,调动全身能量赶紧逃跑。
狮子也是如此。我看电视纪录片说狮子捕食的出击成功率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如果想抓斑马没抓到,它和它全家就可能要面临一天甚至几天的饥饿,所以狮子捕猎的时候也是进入压力模式。但只要不是捕猎,狮子就是处在放松模式。
看《行星地球》这样的纪录片,总感慨野生动物们生活真是不易啊。一天到晚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奔忙,有上顿没下顿,还动不动就面临被捕杀的危险。
可是它们不会得胃溃疡。
4.为什么人会得胃溃疡
人的生活比斑马好得多,可是人却感受到了更多的压力。
绝大多数人不用担心吃不上饭也不用担心被追杀,面对的一般都不是迫在眉睫的生存压力。可是看到堵车就很烦躁,工作期限要到了、任务还没完成就会紧张和焦虑,斑马没有这些烦恼。
更重要的是,还要担心一些现在并没有发生、但是未来有可能要发生的事情。比如你买了个房子,每个月要还高额贷款。本来你现在的工资足够还贷款的,但是你有时候会担心,万一失业了,这贷款怎么还。
这些事儿加在一起,就使得很多人长期地处于压力模式,由交感神经系统支配。
交感神经系统会让肌肉收紧,那么血液流动速度就会增加,心率也会提高,血液流动加快了你就需要更强的肌肉来维持血管,于是你的毛细血管就会变硬,你的血压会进一步升高,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你需要开启负反馈回路让自己放松下来,可是你来不及。
如果血液流动总是很快,血管就会发炎,这会导致血栓,长期下去就是高血压和心脏病。
如果长期处在压力模式下,放松模式不能启动,副交感神经系统不能正常工作,你的身体得不到修复,你没有足够的能量储备,你会感到很疲惫,你的免疫系统不能完全发挥作用,胃溃疡和各种传染病就是这么来的。附带的结果,还有糖尿病和抑郁症。
可以说,这些病都是心病。
根本原因,就是你不是斑马。脊椎动物面对压力会开启交感神经系统,这个系统不是让你一直开着用的。你原本应该在短暂的危险过后赶紧切换到放松模式。
5.主动切换
萨波尔斯基打了个比方特别好。他说当龙卷风来袭的时候,你大概不会选择在这一天粉刷车库的墙壁。
这个道理是我们总要先解决迫在眉睫的危险,没事儿了再搞日常的生活维护。两个模式本来应该是这么用的。可是如果一个人总是面临迫在眉睫的危险,他就没有时间搞维护了。
减压方法。一个办法是追求一点控制感,如果你对生活哪怕有一点点的掌控,你的压力也会大大减少。一个办法是寻求帮助,让别人给你分担一点压力。而且主动帮助别人也能减轻自己的压力 —— 我猜这可能是因为当我们主动帮别人的时候,我们就握有控制感。
身体疾病不是对压力的反应,而是对“你对压力的反应”的反应。如果你把压力当成挑战而不是威胁,积极应对,你的端粒不会因此变短。不过根据今天说的模式论,长期处在压力状态下,不管是威胁还是挑战,应该都是不好的。
那怎么才能去除压力呢?如果你确实控制不了,那就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别把它当成压力。比如这次考试确实考不好了,这怎么办呢?你可以换一个想法,告诉自己这并不是一次失败,而是一种提醒!
分清楚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 —— 可控的话你就好好控制,不可控的话你就把它放下。
所有这些道理和方法,大约可以理解为,要有一个主动切换模式的意识。斑马总是活在当下,人总是想得太多。如果能常常意识到自己有权从压力模式中退出来,能自主切换到放松模式,对身体健康将会大大有利。
所以我们多么希望能像打游戏一样一键切换姿态!时刻对自己的状态有个强认知,能主动切换模式,这不就是高手的境界吗?
知识点二:
一个比王阳明更实在的学说
现代人看古人,往往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有时候觉得古人实在太伟大了,有好些都是圣人,我们现代这些俗人一辈子再怎么努力都赶不上。有时候你把现代科学和哲学思想跟古代圣人的思想做个对比,觉得好像古人的思想也不过如此……甚至古人有些地方可能还说的不太对。
熊逸老师常常表达“古人不过如此”的情绪。这才是真正钻研学问的样子。牛顿力学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失效,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看法可以是错的,为什么孔孟之道和王阳明心学就非得跪着学……而且王阳明心学跟后人发展壮大的孔孟之道还有矛盾。
一个比较新的学说,跟王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反对的程朱理学,都不一样,可以说是在王阳明革命程朱理学的基础之上,又革命了王阳明。
这个学说叫“目的论行为主义”,英文是“Teleological Behaviorism”,它的创始人是现在还活着的纽约大学石溪分校退休教授霍华德·拉克林(Howard Rachlin)。
从他这篇文章里的一个思想实验说起。
1.怎样想象一头狮子
假设你安静地坐在一个房间里,现在让你想象房间里有一头狮子,请问你会怎么做。
第一个人说嗯嗯,我想象到狮子了。这是一头威武的雄狮!我能清楚地看到它的毛发,我甚至能感受到它的气味!狮子可真是猛兽啊,这个想象太刺激了!
而第二个人直接打开房门跑了。
第二个人才是真正想象到了狮子。如果你相信房间里有狮子,你的正确做法当然是赶紧逃跑。第一个人想象的根本不是狮子,而是狮子的电影。
做个类比。如果你把狮子理解为圣人的道理,那么第一个人就相当于是程朱理学的学生。满口的仁义道德,说到但是不能做到。
比如王阳明有个学生叫舒芬,有一次请王阳明摘录几句《孟子》里的话,给自己写个座右铭,说要拿回去摆在书桌上时刻提醒自己。王阳明说不对啊!你都是个中过状元的人了,怎么连这么基本的道理都做不到,还需要弄个座右铭时刻提醒呢?这就好比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书房的墙上贴了一幅“不能随地吐痰”一样。
这就是想到了做不到,做不到还喜欢整天谈论。用王阳明的语言,这就叫“知、行不合一”。
拉克林和王阳明都认为,你要是真的想象到狮子,你得采取正确行动才行。
但是拉克林跟王阳明有本质的区别。
2.你介意她是机器人吗?
拉克林还有一个思想实验是这样的。假设你和你的配偶感情特别好,夫妻二人共同生活了五十年,做了最浪漫的事情,也就是一起慢慢变老。在你的配偶临终之前,你突然得知了一个秘密。
原来她是一个机器人。可能她根本就没有人的意识,可能她这五十年来一直都在哄你玩!
那请问,得知这个秘密之后,你会感到失望吗?
我敢说王阳明一定会感到失望。王阳明非常在乎人心里想什么。比如你看到一个美女,心生爱慕,想要对她做些事情,但是你没有做 —— 王阳明会说,你应该为此好好反省!所谓“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坏想法就是一种坏行动。如果我妻子是个机器人,意识里对我根本没有感情,那她的所作所为就都是虚伪的,她没有知行合一。
但是拉克林就不会感到失望。拉克林说如果一个人这么多年来的行为一直都正常,那我就认为她有正常的意识。你要是非得把意识和行为分开,说意识之中有些不可观测的东西,那你不但是错的,而且是危险的。比如有个人,各方面表现都非常好,而你非得说他有一个不好的本质,那你不是歧视吗?
对比一下这两个思想实验,你大概可以看出来了 ——
* 拉克林和王阳明都认为思想*应该*反映在行动上。如果没有反映到行动上,那就说明你不是真有这个思想。
* 王阳明认为思想很重要,因为思想要指导行动。
* 拉克林则认为应该只看行动,行动以外的思想并不重要。
拉克林举了一个例子。比如现在有个人叫杰克,他的大脑视觉神经系统跟一般人不一样。别人看到的红色,在杰克的大脑里显现的是绿色的样子;别人看见的绿色,杰克看到的其实是红色。但杰克对两种颜色的命名跟人一样,别人称为红色的颜色,杰克也管它叫红色。
那你说,杰克的生活会跟正常人有什么区别吗?答案是没有。杰克照样是红灯停绿灯行,他跟世界的交流没有任何障碍。至于说杰克的内心对两种颜色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那是别人无法观测的东西。
这就叫“行为主义”。看一个人得看他的行为模式,而不要管他心里想什么。
把行为主义进行到极致,拉克林在生活中是这么做的:他从来不跟妻子和女儿说“我爱你”这句话。他女儿长大成人之后有一次就问他,说你怎么从来不说“我爱你”呢?拉克林说这句话太俗了,人们都滥用,你应该看我是怎么做的,别管我怎么说。
拉克林的老婆这时候说,那你就说一句“我爱你”又能怎样?拉克林想了想说,要不这样吧,我还是不说“我爱你”,但是我说“你爱我” —— 经过这么多年对你的行为模式的观察,我判断你是爱我的。你们要是觉得我做的还行,也可以说一句“你爱我”。于是这一家三口就互相说了“你爱我”。
这个“目的论行为主义”,不就是咱们中国人说的“论事不论心”吗?这个理论有啥用呢?
3.怎样锻炼自控能力
“目的论行为主义”中的这个“目的论”是什么意思。“目的论”这个概念来自亚里士多德,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目的。而“目的论行为主义”则是说,决定人们行为模式的,是人的目的。
这个理论可以用在自控上。
如果一个人见到烟就想抽见到酒就想喝,我们一般会说这个人没有自控能力。明明烟酒过量对身体有害,你怎么就控制不住自己呢?
王阳明对此的解释是这个人的心没练好 —— 他并不是真的相信吸烟对身体有害!如果他真的相信吸烟对身体有害,就好像前面说的真的想象到一头狮子一样,他就会戒烟。
而拉克林的“目的论行为主义”的解释是,吸烟的人追求的其实是另外一种目的。拉克林说人有立即就能满足的享受,也有长远的目标。有的人在乎立即的享受,所以就抽烟喝酒;有的人在乎的是长远目标,所以就戒烟戒酒。这两个做法都是目的决定了行为模式,谈不上谁对谁错。
那如果你认为长远目标更重要,可就是克服不了立即的享受的诱惑,你应该怎么办呢?
王阳明会告诉你找个地方静坐,反思自己的内心!你应该问一问自己为什么就不能真的相信吸烟有害健康?
而拉克林会告诉你,你可以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你可以先做一些锻炼自控能力的小事儿,比如每天早上叠被子、每次出门都穿戴整齐。这些小事儿做好了,你就能养成把事情做好的习惯,你的自控能力就越来越强,最后你就会克服近期的诱惑,专注长远的目标。
王阳明讲究的是心,而拉克林在乎的是行动。
| 由此得到
拉克林的这个“目的论行为主义”,它的基本思想大约是这样的 ——
1. 研究一个人,得看他的行为模式。
2. 这个人的内在想法和感情,并不能用来解释这个人的行为。
3. 知行合一,说明你的想法是真的;知行不合一,也不要紧。
4. 改变行为模式的办法是逐渐养成新习惯,而不是纠结于内心。
| 评论
拉克林这个“目的论行为主义”,和王阳明的心学,哪个更好呢?
从科学角度来说,肯定是拉克林这个更好。王阳明心学的问题在于它是一个不可观测、不可证伪的理论。比如王阳明说你得把自己的内心修炼好,可是怎么才叫修炼好了呢?如果科举状元都没修炼好,一般人说自己修炼好了,你怎么证明呢?
如果说行为好就是心好,心好就是行为好,那你这跟心诚则灵有什么区别,根本就无法预测一个人到底会怎么样。
而拉克林专注于人的行为模式,这就具有可操作和可验证性。
假设有个官员,平时欺上瞒下、打击异己、不择手段搞阴谋往上爬。如果有人说你别看他做了这么多坏事,但是他的内心是好的,他这么做都是为了获得权力,等他有了更大的权力就会专门做好事。拉克林肯定会表示不同意。拉克林会说这个人从来不干好事儿,你非得说他干坏事都是为了将来干好事,你这种善意的猜测毫无意义,你是一厢情愿。如果这个人亲自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做好事,那这个人肯定是认知失调。
这个要点在于,拉克林说的对不对你可以通过观测验证。你可以统计一下,历史上到底有多少官员没得到权力之前一直做坏事,得到权力以后专门做好事。
那是不是说王阳明错了呢?也不是。王阳明这一套有时候更有用。
把自控力当成一种肌肉去训练,指望用养成好习惯的方法培养自控能力,有时候不可行。有的人好不容易戒了半年酒,结果一次经不住诱惑就又开始天天喝了。
而正念自控法,是理解人脑中有多个模块,有不同的感情在争论。如果你能识别这些感情,通过练习的心法化解不想要的感情,就能实现真正的自控。这个方法显然更接近王阳明的心法。
由此说来,从使用角度来说也许可以两个思想一起用。比如你可以对别人用拉克林,对自己用王阳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