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一次死亡学分

作者: 欲望之城 | 来源:发表于2019-03-31 18:27 被阅读0次
    修一次死亡学分

    2019年开始不久,世界范围内的灾难却一个又一个接踵而至,埃塞尔比亚空难、孟加拉国达卡的火灾事故、江苏响水的化工厂爆炸事故、印度假酒事件,每一次事故都亡者众多,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我们在为如此多的生命感到痛惜同时,也不免叹息生命的脆弱和渺小。

    在人生这趟列车上,来来去去,总有人上车,也总有人下车,尽管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会有坐到终点的那一刻,但是当那一刻真的来临时,我们还是不免有些感伤,甚至不舍。虽然坐到终点的未必是我们自己,也许是我们最亲密的家人,也许是我们最亲爱的朋友,也许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邻居、同事,甚至是那些我们并不熟悉的陌生人,当这些陪伴我们坐过很长一段路的人陆续下车,你也会隐约有一丝恐惧,预感自己也要坐到终点了吧。

    作家杨绛说,“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虽然这句话饱含了杨绛先生对死亡坦然从容的态度,但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她的这句话还是让人觉得有些伤感。

    人生本无常,谁也无法预知自己的终点在哪里。灾难往往不期而至,病痛折磨也如影随形,这些灾难和病痛都可能成为每一个生命的终结者。俗话说得好,黄泉路上无老少,去者未必是白发苍苍的长者,或许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或许是牙牙学语的孩童,或许是年富力强的壮年。有一天当通知你下车的铃声响起,你也许还在梦中------。

    佛经中说,娑婆世界的众生很短暂,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

    所以,作为生者,还坐在这趟生命列车上的人,都有必要把每一天当成生命中最后一天去好好活着,灿烂的活着,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无奈和苟且,虽然这个世界夹杂着生老病死,虽然这个世界充斥了卑鄙、丑陋和邪恶,每一个人都还可以说出很多个虽然来。

    企业家李开复有一本书,名字叫做《向死而生》,讲述了自己得了癌症之后,才学会如何好好活着的故事。人往往在知道自己生命进入倒计时时,才能体悟到生命的可贵,才能学会放下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也许是怨恨,也许是不满,也许是对某种欲望的执着,才能明白哪些才是自己最该珍惜的东西。这些最该珍惜的东西,并非金钱,也并非名利,而是爱,亲人之间的情爱,朋友之间的友爱,甚至陌生人之间的关爱。

    一个人只有懂得放下,才能看清楚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而这些价值和意义往往又是隐藏在痛苦甚至死亡的背后。

    那些经历过死亡的人,或者与死亡擦肩而过的人,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发生很大的变化,李开复说,在经历这次与死亡的亲密接触后,他更加懂得家人的重要性,会把更多时间放在陪伴家人身上,学会好好爱自己,放下自己对名利的执着。

    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很少谈及死亡,甚至刻意在回避死亡的话题。欧洲一些国家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已经把死亡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出现在他们的书本中。而尼采和叔本华有关死亡的论述是被国人最为熟知的。相对于叔本华消极的、被动的死亡学说,我更喜欢尼采的观点和论述。尼采认为,人的死亡并不是被动,他给予死亡积极的意义,一个人只有知道死亡,才能明晰活着的价值和意义。

    当你与死神擦肩而过,或者曾经看见死神一步步逼近你最心爱的人时,你除了感到恐惧、无奈之外,事后,或许对生命,对人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从这一层面而言,世间任何事情的发生或者存在都有它的意义。死和生并非是对立存在的,一个人只有对死有了透彻的了解,才能对生有着更积极、主动的理解和把握。

    对于多数人而言,在自己下车之前,很难有这样和死亡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但是并不妨碍你有机会了解死亡,学习一些与死亡有关的知识,修一些死亡学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修一次死亡学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ghu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