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这个词这两年大热了一把。
其实它不是什么新鲜品,这个舶来词在中国有个通俗地道的叫法:买 猪 看 圈(此处不含贬义,猪多可爱!)。
人是环境的产物,少时成长环境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善恶标准,家庭传统和价值观,沟通理解方式,表达和处理情绪的方法,无一不潜移默化影响着长大后面对世界,他人,自我的互动。很多人青少年时叛逆,见父母身上诸 多不是,发誓哪天自己独立了,决不像他们这样那样,然而到中年后,对父母又滋生出一种“长大后我还是成了你”的理解感,除了屁~股决定脑袋的外界环境影响因素外,也足见家庭教育对其行为模式之影响深远。
近两年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很多人通过各种途径,大致了解成因尝试对自我甚至他人进行修复,一夜之间无数百度医生辈出,有些人找咨询师帮忙,立即想要一个当下“问题”的解决方案,仿佛自觉有感冒症状,马上找社区医生开点处方药,吃两天就好,近乎流程化就可对付过去。而事实上,那些心理问题追本溯源下去,有些年代久远深沉甚至已不可考。
市面上打着心理学擦边球的各种书籍影视讲座公号实在太多太多了,仿佛就像热词:共享经济,人工智能,区块链一样,一圈看下来,最大的感想竟是这年头你要不懂点心理学,都不好意思出门聊天写文!而具讽刺意味的是,某平台上销量最好的“心理类”书籍是《人际关系交往的心理学》、《读心术》月销9699本。
而真正入门的心理书《心理学导论》月销量全国寥寥138本。
读一本烂书,不如不读书!有时我们对知识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的学习,对热点过份的追逐,于成道来讲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一个成熟有职业道德的心理咨询师,接到个案前,都不会给予任何评判或解决方案,只会告诉来访者:我们找个时间,好好聊一聊你的事。并发给你收费方式。看上去不近人情,其实那才是真正对你负责。若非如此,那大抵不是以职业心态在和你往来,也就无从负责治疗水准了。拔出萝卜带出泥, 表象问题的产生, 背后往往有联动的深层问题,需要触及灵魂的思考空间和沟通互动。一次咨询50分钟,可能前面40分钟都在看似无意义的沉默,絮叨倾诉中度过,最后那10分钟,才有些许所谓有价值的信号出来给下一次来访做出铺垫和突破。轻微障碍,也需要1-3个月每周一次。如果真是几句话就能解决的事,又何苦如此大费周章。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形成理论直至实践成功,背后都有大量的数据调研支持,最后形成方法,要淬过时间的火,经受科学证伪的考验,方能面世乃至流传。知其然没什么了不起,知其所以然并赋予实践才厉害。讲个笑话,一台进口机器坏了,怎么都修不好,请产地国工程师飞过来拆机后在某处划了根线,说把此处改动下即可。老板得知后很不爽,怒问就这么轻轻用笔划一下,你就要收1万美金?工程师不急不忙:对不起是我没说清楚,划一下线收费1元,知道在哪里划,收费9999元。
之前我决定系统化学习美国正面管教,也有听到过怀疑和劝解的声音,但还是毅然决然地冲着它深厚的个体心理学背景,几十年的成功实践经验,花钱去学习了它。事实证明,它打开了我对亲子教育的另一扇门,之前多少有些类似的基础,但组合成专业系统来听,用上工具和方法,就完全不一样。管教孩子,确实是门大学问,东学一下西听一下,恐怕不如静下心来潜力于一种。
系统化学习,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缺乏的工匠精神,人人都想速成,却鲜少有人明白欲速则不达,最高的楼,地基最深。撸起袖子加油干之前,要脚踏实地。我们在快速消费模式里呆得太久,把在知识上的学习,也无形中用经济学原理去性价比最大化了,但我们可能不知道,“便宜又大碗”这种事,不会发生在知识和素养的提高上,它一定是于无声中听惊雷,在细微处见真章。
时代更迭,我们主动被动前进的脚步真的太快了,,身体也许借助科技可以一日千里,灵魂却只能积跬步以至 。你走太快,它跟不上了。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的勇气、坚持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