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温情脉脉的两句谎言,一句是”不会说话”,一句是“不会办事”。
经常听到身边人为朋友开解,“哎呀,他(她)就是情商低,你不要太生气。”
百度百科里对情商是这样解释的: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方面的品质。
按照这样的释义,一个情商高的人,必然拥有稳定的情绪和高度的自制力,正如花朵芬芳,蜂蝶环绕,一个人良友无数,或许是因为情商高;一个人爱慕者众多,也可能是因为情商高。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一个人冒犯、触怒别人,通常不是因为情商低下,而是因为缺少教养。
(一)
小A是个”学霸”型的女孩子,在中国最顶尖级的高等学府一路上完了博士,凭借完美的成绩单,顺利进入一所211高校当上了大学教师。几天前,家里给她张罗了一个相亲对象。
两个人微信寒暄了几句,男生突然甩出了一句,“你们这个专业的女孩子,都很难找到男朋友吧?”
小A心头一沉,礼貌地回复,“不能这么一概而论吧。”
对于小A的愠怒,男生浑然不觉,“就是很难找,我们学校里的这个专业的女生,基本都是老姑娘,天天那个样子啊,啧啧。”
这场相亲,没见光就死了,小A再也没有回复。
几天后,介绍人一个电话打给了小A,喋喋不休地重复着相亲男的优越条件,小A将两人的对话如实地告知,但介绍人不为所动,“哎呀他上了那么多年学,情商低,不会说话,你揪着这一点就散了,多可惜,好歹见见……”
小A的妈妈接过了电话,“不管条件怎么样,我女儿未来嫁的人,必须知道尊重她。”
小A告诉我,那一刻,她觉得,妈妈闪闪发光。
她的闺蜜中,有不少也处于“相亲中”的阶段,为了让女儿未来有所托付,父母们极力撮合。如果女生因为男生的某些语言和行为而拒绝对方,都会得到类似的教训,“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儿么,我看他没毛病,就是情商低,再走走,别轻易放弃了。”
她的同学小B,曾经约会过一个博士男,对方上来就问,“你是处女么?”
小B回到家说,自己再也不想见这个人第二面,却被家长斥为“小题大做”。
讽刺的是,女生们被家里逼迫着,和这些整齐划一地被评为“情商低”的相亲对象继续联络,无一例外地发现,他们的后续行为依旧会让人不快,而且,越来越频繁。
这些男生年龄通常都在二三十岁,或者接受了完整的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生教育,或者已经在社会上打拼了四五年,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人情阅历上,我们都没有理由相信,他们不知道,对初次见面的异性评头论足,露骨地探究对方的性经历,是不礼貌的。
他们不是不知道什么是礼貌,只是不认为自己应该表现礼貌。
作为被社会关系缠绕的成年人,不知礼,不懂礼,是道德修养的缺失而非什么”情商“的低下。
在字典中,这种行为有流传千百年的贴切说法——”缺乏教养“。
(二)
曾经在网上发现一个姑娘的抱怨帖,“我去对象家见父母,他家嫌我中午吃得多,回来就闹分手。”
看起来,这又是一个“挂奇葩”的常规帖子。
但在网友们和女生的对话中,事情出现了反转,原来,所谓的“吃得多”不是姑娘盛了三碗饭,也不是因为她一顿下去了八十个饺子,而是因为桌上的八条鱼,她一个人干掉了六条。
当时,一起吃饭的有五个人,她、男友、男友的父母,还有男友年届八十的奶奶。
姑娘在帖子里显得十分委屈,“不是我要吃的,他妈妈一直让我吃,鱼的味道还不错,不知不觉就吃了六条,谁还稀罕那几条鱼啊,才几个钱,他家就是小气,连饭都不让我吃饱……”
姑娘依旧不明白,男生家里并不是稀罕那几条鱼,他们看重的,是你这个未来媳妇的素质。
在有数位长辈在场的情况下,姑娘一口气吃掉了一盘最“硬”的菜(在中国的餐桌上,素来有“无鱼不成席”的说法)的四分之三,你觉得自己是“不知不觉”,旁人看出的是你的“不管不顾”。
婚姻的真谛,是互相包容与互相照顾,一个与对方家长第一次照面便如此自私、完全不懂何为礼貌的姑娘,任何家庭都不会欢迎她的进入。
在网友们的评论中,姑娘似乎也明白了问题所在,她不甘地辩解,“我平时就是个心直口快的,也不会办事,就是情商低么,他们就不能体谅下……”
看,又是“情商”惹了祸。
姑娘,你是这个男生的女朋友,你们或许已经经历了七八年的爱情长跑,但是对于他的父母来说,你是个陌生人,我们在判断一个陌生人的品质的时候,只能察其言,观其行,你一时一地的表现透露了你二十年的家庭教育,他们有充分的理由预测,未来,你不会体谅出差三个月的丈夫,因为你只想着自己没能顺利抢到双十一的那支特价唇膏;你不会去看望重病卧床的公婆,因为你觉得医院的消毒水味冲淡了自己精心涂抹的名牌香水;你也不会陪奶奶为去世的爷爷上一炷香,因为你要趁着清明假期机票打折去日韩血拼。
因为”味道好“,你就几乎将一盘鱼独吞,不知敬老,不知谦让,最基本的道德水准,你都没有具备。
你只是单纯的自私,没“情商低”什么事儿。
(三)
“情商”算得上是个舶来的新词,它的全称应为“情绪智力“,更多地指向了把握情绪的能力,但在日常语汇中成了一块砖,所有的人际矛盾都成了它的错。
某一词汇泛滥使用,它的含义必然遭到污染。
其实,除了利益冲突,人与人之间的交恶往往是因为一方的口无遮拦或者行为失范。
以小观大,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有些人没有良好的教养。
为了淡化冲突、捏合关系(如小A闺蜜们的父母),或者为自己的行为狡辩(如发帖子的姑娘),他们更习惯用”情商“而不是别的词汇来为自私、粗鲁、无礼背书。
按照普遍的心理,陌生化的词汇确实可以减低羞耻感与厌恶感,正如我们在说到某些不堪的事情时,会习惯于用外语或者方言替换。
但这层薄薄的面纱不会让一个疤面人变得色若桃花,他总会在某一天露出真实的面容。
如果一个人口出恶言,如果一个人窥探隐私,如果一个人自私贪婪,我们为什么要讳言?这不会让他们醒悟,也不会让他们改悔。
有时候,因为这层遮羞布,我们会与错误的人发展一段错误的关系。
既然是教养的错,就不要让情商背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