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你给对方说东,对方和你说西,你想把问题理清楚,他拼命指出你的错误,你想争取他的理解,结果遭来的是谩骂。我们常常经历这种“鸡同鸭讲”的局面,充满痛苦和无力感。
争吵中的人们真实的沟通中,我们每个人几乎都遭受过来自他人不同程度的误解。误解,是他人对我们真实的言行或背后的动机产生的不恰当理解。如果稍有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矛盾进而造成关系的断裂。误解,使我们越来越远离良好沟通的初衷——建立有效的连接。
这种误解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也常常发生于熟人之间。
有这样一个例子。电视台访谈一个小孩子:如果飞机要坠毁了,只有一个降落伞,你怎么办?小孩子说:我背着降落伞跳下去。所有观众哄堂大笑。大家认为那个孩子是个童言无忌的怕死鬼。小孩子在大家的笑声中急得哭了出来。他说:我是去找人来救大家。再说一个例子。我们当中有多少男性,在女朋友/老婆感冒时,因为没有主动给她拥抱而只会告诉她说多喝热水遭到吐槽?
在我看来,误解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给别人的信息传达错误,一种是别人接收我们的信息出错。如果我们把人和人传递信息看作是地球卫星向地面接收器发射信号。要使信号发射成功,有两个必要条件:发射卫星正常运转,功能良好,二是接收器无故障。在沟通中,准确传达意思是沟通对象产生连接的关键。
卫星发射信号面对别人的误解,我们可以选择首先检视自己的信息是否表达准确。
准确表达自己的信息这件事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时我们表达的信息包含我们对别人的期待,可是我们常常将自己对别人的期待表达成一种指责,还带着愤怒的情绪。
一位精疲力尽、饥肠辘辘的妻子回到家,原本以为会有一顿温暖的晚餐等着自己,打开门看到的却是冰冷的灶台和大米。妻子控诉丈夫的不体贴、冷漠,遭来的却是丈夫的反驳:你怎么不提前打电话和我说呢。问题是妻子心里想的是你应该知道我下了班是要回来吃饭的呀,于是感到愤怒和委屈,第二天就和朋友吐槽丈夫的罪行。实际上,正如她丈夫所说,如果她提前给丈夫打电话说想回家吃一顿可口的饭菜,也许就不会有那样的误会了。
当我们心怀怨气带着强烈的负面感受去传达自己的期待时,对方极有可能误解我们的意思。
为什么我们常常带这样做?这是因为,我们习惯别人自然而然地了解我们的期待。而一旦别人无法满足我们的期待,我们就会暴跳如雷。有时,我们无法准确感知自己的期待,因为我们习惯了忽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有时由于社会文化因素,我们特别不擅长于直白明了地说出自己的期待,因为那看起来好像在乞讨和施舍,或者看起来显得“自私”。但人之常情,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期待来自他人的欣赏、接纳和理解。
时刻去检视自己的言行,并且谨记,良好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而是建立有效的连接。
有效连接面对别人的误解,我们可以耐心地倾听反馈。
即使我们心平气和地表达我们的请求,依然也有遭遇误解的可能。
马歇尔博士在他的书中《非暴力沟通》讲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次,他去一所学校给一个班级讲解非暴力沟通课程。这班上的四十名学生被学校领导看作是“品行不端”的学生。一开始,马博士提出请求:“请各位同学回座位坐好,我将做自我介绍,谈谈来这里的目的。”大概有一半的学生回到了座位。为了让其他同学听清他的请求,马博士重复了一遍。这时,除了两个学生仍然站在窗口,其他同学都回到了座位上。
马歇尔博士对他们问道:“你们好,你们中哪一位愿意告诉我,我刚才说了什么?”其中一位学生转过来,粗声粗气地说:“你要求我们马上回到座位上坐下。”这时,马博士意识到,那位学生把他的请求当作了命令。
我们在请求反馈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语气、神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形式表现。那种不屑一顾的眼神、粗暴的语气等也会招致更多的误会。
仔细倾听面对别人的误解,我们可以试着体会别人的感受和期待
当别人误解我们时,我们常常会下意识地认为他们是在拒绝或者否定我们。可事实是这样吗?
分享一个我自身的例子。工作中有一次我遇到一个下肢皮肤溃烂长达1个月之久的病人,中午我给她换药完就和她说下午我会请外科医生会诊再给她看看。等到下午两点多恰好另外一个病人的家属赶过来找我了解病人的病情,这个家属是我在之前就约好过的,而且他看起来很急匆匆。那位皮肤溃烂的病人正好找到我,让我帮她开医嘱,但我想着中午刚换过药,没那么急,请求她让我先同另外一个家属谈话,还没来得及解释清楚,那个病人就生气了,强烈要求我马上给她开医嘱,并指责我说:这是什么样的医生!我下意识地恼怒了,认为她在否定我。后来回过头来想,其实是这位病人太着急了,才造成这样的局面。而我当时由于受困在那样的情境下,也忘了请求别的医生帮忙给她开医嘱,显得气急败坏。
作家约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说道:为了我们的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一旦我们把所谓的批评和指责看作是来自他人的礼物——一种更及时的反馈,让我们全面了解事实真相的反馈,我们才会感到这种幸福。
用心感受良好沟通的目的,是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达到有效连接,如果有可能,进一步获得双方都需要的期待。但因为一些原因,这种期待落空了呢?我们也不必责难。主动寻求条件满足自己的期待(获得尊重、理解、接纳和欣赏等等),比试图固执地通过改变他人的言行来满足我们的期待,更符合我们自己,对于人生的追求。
这是我看完《非暴力沟通》后的感想。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