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余年前,明朝初期,天下局势未定,明太祖朱元璋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处境。
洪武十四年,云南叛乱不断,朱元璋任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平定云南。
洪武二十一年,云南再一次造势,“东川蛮”叛乱,朱元璋再次命人南征,艰难平定后,朱元璋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保证西南地区长治久安。
先是,朱元璋“遣司徒平章达里麻将精兵十余万屯曲靖以备我师。”(《太祖洪武实录》)
后又于云南通往内地的要塞——贵州安顺大力推行屯兵制度,使屯军与当地百姓共同生活、劳动,以达到感情上的融洽,“待以岁月,然后可图也”(《太祖洪武实录》)
而朱元璋这一屯,便将这大明遗风封存在安顺,整整六百余年。
贵州地势艰险,交通不便,因此聚居贵州的少数民族部落向来都分散而居,文化融合程度不深。 与一般屯军屯粮不一样,屯堡军住得分散,却是一个大的整体,具有较强的封闭性 。相对于当地少数民族部落,他们是绝对的文化强势群体,加之交通阻隔,信息不通。因此,屯堡军队中共同的生活和文化习俗,没有被土著文化的同化,也没有受中原文化的干扰。①
这正是安顺屯堡文化几百年来自我传承的根源所在。即使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走进安顺屯堡,依旧能感受到大明遗风的力量。
如今的屯堡,建筑还留存着六百年前的遗风,处处展现着战争防御功能的特征,《明实录》中所录“兵团聚,春耕秋练,家自为塾,户自为堡,倘贼突犯,各执坚以御之”。屯堡建筑石墙瓦顶,窗口里宽外窄,易守难攻。宅院屋檐兼具明代军事堡垒遗迹和悠久的江淮古风。
随着建筑一同留下的,还有独具特色的戏剧形式——地戏
地戏,俗称"跳神",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自明朝军队在安顺屯军后,地戏也逐渐形成体系。
地戏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剧,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②
现在,当地人跳地戏主要是为了驱邪禳灾,也是为了娱乐。
如今,走进屯堡,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满大街身着明朝汉服的女人们。
她们穿着蓝色或粉色的长袖大衣坐在老屋旁,或做着手工,或看着过路的游客,或三三两两成群拉家常。 最初看见,大部分游客会认为闯入了某个少数民族部落,但其实她们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
不是为旅游宣传造势,这些妇女日常生活里也是这般穿着,即使是干农活,也是要穿戴长袍的。屯堡妇人的穿戴也是十分讲究的,从穿衣的区别便能看出妇人们身份,年龄的不同。
屯堡的妇人们即使老来,也不会停下手中的活路,走在屯堡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妇人们支起的小地摊,地摊上铺排开来各种手工制品,有精美的手工钱包,自创花纹的茶杯垫,精致的绣花小鞋······从这些小玩意儿,可以看出,屯堡人独具慧眼的匠心与朴实不屈的生活态度。
屯堡人的匠心,是经时光而磨砺出的细致。
屯堡人的静默,是大隐隐于世的淡然。
她们也开明,也念旧。
她们积极办学,鼓励后代走出大山;然而回到家中,依旧传承着古老的民俗。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她们坚守着自己的文化。
参考文献:①《朱元璋南征与屯堡文化》;②百度百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