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享受了一个许久未得的宁静下午,随手翻看了《叔本华思想随笔》,这可以说是一本了解叔本华思想的入门读物。即便人人都说叔本华的语言在哲学家中属于“平易近人”,若是新手翻阅他的经典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依旧觉得晦涩。
一
这一章阐述的是两性之间的关系。探讨为什么从古至今,爱情总是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歌颂的对象,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在关注这件神秘的“事物”。它究竟存在吗?它的本质是什么?
由于之前阅读的社会心理学相关的书籍也有涉及到相关的内容,因此我在阅读这一章时会觉得非常有认同感,即使其中的许多论断是无法证实的,抑或是我目前的经验所无法完全理解的。
对于性爱的本质,叔本华的观点是:种属的生存意欲。也就是说,一切性爱的后面都隐藏着完全着眼于将要生产的后代的本能。
这里出现了在这一篇章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词——“种属”。阅读哲学书籍的难点和重点是必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的真正含义,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什么是种属?通读下来,我的理解是这里的种属可以理解为基因/整个人类群体。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可以发现,种属的生存意欲所表达的内容和《自私的基因》一书阐述的其实是有共同之处的。
所有的本能都是繁殖的本能。本能把对种属有益的东西呈现给了意欲。种属想要绵延不绝,就只能通过让个体产生某种错觉,好让事实上只是对种属有好处的事情,在个体眼中变成了属于自己的好事。因此,个体才会为此前赴后继,即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所以,爱情是凌驾于所有正确之上的“种属正确”,是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的必要手段。
这和我一直以来持有的观点不谋而合。
二
但是,大多数人选择携手共度的对象一般来说是具有唯一性的,这种唯一性是如何达成的?除了法律规定与社会习俗决定下的理性选择外,其实还是本能。精细、认真、一意孤行地选择具体特定的异性以获得性满足的本能,因为其真正目的是尽可能得到种属纯粹和正确的典型,即生产出优质的下一代。
这一切工作是在美的感觉的指引下进行的。
其实人类精心挑选另一半的过程和昆虫为了得到一个产卵的地方而小心翼翼的寻找过程是一样的。
种属为个体定下的挑选规则都包含了哪些考虑因素?这些考虑因素可以分为三类:
1)直接与种属的典型,即与形体美有关的一类
年龄:男性偏爱18到28岁之间的女子,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女子意味着生育或受孕的最佳时期;女性偏爱30到35岁年龄段的男性,同样因为这个年龄段的男性处于生殖力的顶峰
健康:由于慢性病、体力/智力的衰退的遗传性使得健康因素亦被看重
身材:身体的骨架结构/一定程度上的丰满亦与生殖机能相关
样貌:相对男性,女性更不在意另一半的样貌
2)目标着重于精神、心理素质的一类
精神:女性更为在意男性坚定的意志、果断和勇敢的作风,诚实、仁慈的心地
3)属于相对的一类,即互补和修正
互补:人们之所以会倾向于另一半与自己互补是想把自己身上偏离种属典型之处纠正过来,让后代表现出纯粹的种属典型
最高程度的激情出自两个彼此契合得天衣无缝的个性。
三
以上对于“种属的生存意欲”的阐述这也就解释了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1)为什么男性倾向于多变而女性倾向于专一?围绕繁衍的核心,男性倾向于尽可能地繁衍种属,而女性的生殖成本较高,因此相对更加依靠下一代的养育者和保护者。
2)为什么如今社会上会存在那么多优质(高学历、薪资)的女性却未能找到匹配对象?因为优质的女性往往想要寻找同样优质的男性,而这类男性更为在意的或许不是这种“品质”,而是与形体美有关的特质。
2)为什么具有唯一性的性爱和纯粹的性冲动相比更具有美感,而纯粹的性冲动是平凡、庸俗的、甚至是为社会所不容的?是因为这种性欲并没有个人化,它的对象是所有的异性,这种性欲只是争取在数量上保存种属,而很少考虑到质量问题。
而若是种属的生存意欲无法得到满足,便容易滋生祸端。这也是最近社会上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所发生的根本原因。
多不浪漫,多么真实,多么残酷。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草帽的白日梦想,一起探讨设计,感受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