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宝的意思,谁作皇帝都一样,比如师傅陈近南你坐了龙位吧。陈近南拉下脸,骂了他一句。
韦小宝表达的是民间看法。老百姓看皇帝,如同庙里的菩萨。菩萨高高在上,具有神力,平日里敬而远之,碰到了难题,拿些香烛祭品贿赂一下。菩萨灵验,皆大欢喜。如果不灵,说不得,暗暗地肚子里骂几句。
皇帝也高高在上,比起庙里的菩萨,离平民百姓太远了。因此,百姓还会拿皇帝消遣一下。比如民谚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借孙悟空之口说“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总之,这个皇帝谁做,跟老百姓没有太大的关系。
对于陈近南、张苍水,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皇帝的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对他们来讲,皇帝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种制度的安排,是一个文化的象征。
士大夫们忠君爱国,与其说忠于坐在皇位上的人,还不如说是忠于自己的理想,忠于道。道,圣人所定,万古不移,是君子为天地立心的根基。
因此,谁做得皇帝,谁不能做皇帝,对于纯粹的君子来讲,是根本的原则,没有可调和的余地,需要用自己的生命捍卫。
即使不那么纯粹的君子,也不能轻易变更立场,变节是人生的污点。在“存天理、灭人欲”的价值观指导之下,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越来越僵化,越来越固执。变节的成本也越来越大。
大明的江山,也可以说是毁在“君子们”手里的。他们满口仁义道德,固执僵化,不通实务,陷于党争而不可拔。
回到张苍水的故事上来,鲁王一系,在浙江的抗清屡战屡败,最后不得不退到了厦门,依附于郑氏隆武帝一系的庇护。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苍水为了维系东南抗清势力的团结,避免郑氏的猜疑,长长十年,没有去厦门见鲁王一面。
康熙三年,1664年,鲁王、郑成功都已死去了。张苍水回天无力,在浙江象山南遣散了追随他的队伍,隐居下来。当年7月,被清军俘获押往杭州,9月被杀害。
当时,台湾郑氏依旧奉大明为正朔。而张苍水,虽然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始终不能退避到台湾去。
张苍水死后112年,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被乾隆皇帝列入前朝“殉节诸臣”,加谥“忠烈”,追赠明兵部尚书。
貌似矛盾,实则统一。因为,大清的皇帝为了自己的统治,不得不选择和张苍水一样的价值观,遵循一样的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