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

作者: 蒋小姐的圆桌派 | 来源:发表于2022-08-20 00:16 被阅读0次

    有几个月都没码字记录了。

    最近为生活奔波,占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不过却也有着一种充实。但充实感有时也是一种病。

    这几个月,也看了一些不错的书,例如余华(最爱的作家之一)的新书《文城》(看完只想长叹一口气,唉……)。还有就是《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放入书单很久了,直到好友说到好看后才翻出来,确实不错,强烈推荐!

    这是一本影响一生思考方式的书。

    想法很有颠覆性,书的内容远比标题吸引人,一口气看完的。全篇通过一个有烦恼又爱思考的青年与智慧的哲人对话的形式呈现,以问题引领思考,可读性非常强。其中这两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开篇点题)

    哲人:仅止于个人的烦恼,即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2.课题分离(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之一)

    阿德勒把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别人的期待其实是最不可控的。阿德勒认为我们寻求别人的认可,很多情况下都是赏罚式教育的结果,他严厉批判这种赏罚式的教育。对认可的追求,会扼杀自由。而要获得自由,就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其次,再来细说课题分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我们要学会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遇到人际问题时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哲人也举了一个例子:

    哲人: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与此相对,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就避免不了冲突。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青年:分离之后再怎么做呢?

    哲人: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仅此而已。

    不过,他也指出了其并非另一个极端:

    哲人:这一点需要注意。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而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不是如此,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我认为,“我爱你,与你(回馈与否)无关”,“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也都体现了课题分离这个观点。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对于自己的人生,选择你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的评价,那是别人的课题。

    同时放下别人的人生课题,只在别人有需要时提供帮助,烦恼就会少很多。

    从课题分离出发,最终达到“共同体感觉”,即把他人看成伙伴,并找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和做出贡献,幸福之源也在这人际关系中。


    知道这些有意思的观点后,更重要的是得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毕竟知易行难。最近觉察到自己心底里泛起的波澜,或许正是一个机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题分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jp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