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之道》琴法篇导读:Hello!^^ 欢迎大家关注芹悦线上读书会,本期共读的书单是来自赵晓生教授的学术著作系列《钢琴演奏之道》的琴法篇,本次共读仅代表我自己本人在这个阶段的粗浅的认识,如果有纰漏,请大家海涵。最后,希望籍于我的努力,为大家打开一扇“钢琴演奏理论”之窗,让我们一同抱团成长,感恩感谢!
《钢琴演奏之道》芹悦 | 线上读书会•琴法篇(2018年10月10日)
领读人:子芹 整理员:子芹
内容:P37—46页(心、气、神、化)
第一环节 【分享书摘】
P37 热情必须适当,必须由作品所属的基本风格范围的特征;作品本身的特殊性质以及演奏者本人的美学观念与品尝趣味所决定。
P38 ——①“心”在演奏中的作用还在于想象。——②优秀的钢琴演奏不仅需要充沛的热情与丰富的想象,而且需要严密的控制与精心的设计。——③只有从内心深处自然流露的热情才不是矫揉造作的,才不是虚假的,才是真挚的。——④“心”在演奏中的作用还在于想象。
P38~39 钢琴演奏需要全方位的控制,不仅对身体各部位动作的控制,对音乐记忆的控制,对表现方式的控制,而且包含着演奏者对本身情绪的控制。(使动作不紊乱,记忆不中断,表现不出格,情绪不波动)
P39 ——①“身”、“心”内外一体,才真正脱离仅仅运用“外界”的肌体演奏的层次,进入内外合一,以内至外,由指及心的更高层次。——② “心”的自由与约束,激情与控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发之于心,操之于指,动之于身,现之于乐。——④P39 心有所求,手有所得。——⑤控制住情绪,让音乐如同说话一般侃侃而谈,娓娓动听地进行下去,方能从音乐中获得最大的乐趣。
P40——①气息是化于乐曲之中的可以统制整个演奏的音乐的灵魂。——②呼吸是生命的基础,没有呼吸就没有血液循环,就没有生命的存在和继续。同样,没有呼吸的音乐,是没有生命的音乐。
P41 气息的贯通则是一个更高级更复杂的呼吸方式,是无数大大小小、快快慢慢、长长短短的呼吸的有机结合。
P43 演奏家在精心地揣摩作曲家是如何做出这首曲子来的:他的心境,他的语气,他的本性,他的蕴藏于音乐之后的精神。
P44 演奏家与作曲家的心灵对话,一为感,二为通,三为神。首先有感,感遂心相通,通则得其神。
P45 钢琴家在演奏时彻底忘记了是自己在弹琴,只以为自身就是正在发出最美丽的乐音的钢琴,而钢琴也忘了自己是被人弹奏的钢琴,只以为是他自己奏响着钢琴,一切声音都由钢琴体内发出。哦,这才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美妙的瞬间!
P46 ——①忘我,将自身华为音乐的一部分,将钢琴也华为音乐的一部分。——②“化”界乃钢琴艺术大师的境界,是钢琴演奏的至境,是唯有演奏处于炉火纯青的巅峰状态下方能如海市蜃楼,蓬莱仙境般悠然出现的瞬间。
第二环节 【Q&A 头脑风暴】
Q: “钢琴演奏中的“心”的概念,包括着情与理两方面的内容”。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是“情与理”呢?你在实际演奏或教学中,又是如何理解与运用的呢?
A1:情是指演奏的热情。理是指对作品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先给学生讲解作品的背景故事以及作曲风格,再细讨作品的细节,进而引到学生带着热情去“用心”演奏。
A2:我认为钢琴中的“情”就是演绎钢琴的热情,“理”就是曲目的基本风格要素,和乐器本身的发声原理等。关于“理”的教学:我在教一首新的曲目的时候,我首先跟孩子们讲一下这首曲子是谁写的,它主要想说什么事,然后,让孩子们阅览全谱,看调号、谱号、拍号,然后就是分句,多少句,节奏和音符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关于“情”的教学:这要在孩子们都熟悉谱子以后,在弹奏之前,闭着眼睛想象一下画面,然后才开始用钢琴讲“故事”。
A3: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情”就是演奏的热情。“理”就是曲目本身包含的布局。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是需要帮学生梳理作品本身所呈现的内容及谱面上体现的每一个细节。再去挖掘曲目背后的内涵,去引导学生学会深究并且具备有追求的练习方向。
A4:我觉得作者想告诉我们情与理是相结合的,情是钢琴演奏的热情、想象,理是钢琴演奏的控制布局与安排,还有本身情绪的控制。而心灵在想象中自由翱翔,必须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就需要我们去“控制”。
Q:“没有呼吸的音乐是没有生命的音乐”。呼吸在音乐中非常重要,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要如何教“呼吸”?
A1:孩子们在弹琴的时候,很容易忽略掉“呼吸”,他觉得一呼吸,节奏就慢了。为了解决这个办法,除了示范以外,我会让他先离开琴键,打拍唱谱,感受音乐,然后再在钢琴上练习。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多听钢琴曲……
A2:任何一首作品都是有其表达的旋律线条,首先要学会歌唱完整的具有特征的旋律,就如同说话一般的自然。这样的示范表达每个学生都比较容易接受,用表达语气的方式去引导他们找到句型,呼吸加以匹配就会明确很多。
A3:在教学中,我会让学生先听曲子,引导学生去感觉去想象,练习时再细化到每个段落每个乐句的起伏、语调等。
Q:看完这几个章节,你的困惑是什么?
A1:我的困惑是作者关于“神”和“化”的观点,我当下的教学对象,大多都只是初级的孩子,还在钢琴基础的阶段游走着,所以这一阶段暂时还没领悟,但是,我想,是否在弹一些很初级的东西,是否也有呢?例如《水边的阿蒂莲娜》开头的那几个“do”像钟声一样的感觉………所以说,是不是在每个教学阶段都应有“神”和“化”?我们是否忽略了什么?我希望我在教学中继续找答案…
A2:我的困惑也是作者关于“神”和“化”的这两个观点,我觉得特别抽象,需要有深度的长年累月的积累。不是一般人能领悟的到。但是这些观点的碰撞给我明确了需要努力的方向。唯有专注如一的演奏,坚持不懈,终年不断,终有一日,希望能找到与钢琴结合的奇妙境界。
A3:神和化的感受比较少,说明还有大大的空间提升。
第三环节 【总结】
☆☆ 第二期的共读,让我最大感触的便是“情”,因为有“情”便会去想和设计,而在“理”上获得进步,突破困难,便会增加“情”,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会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还会在表扬他为了克服困难而付出的努力。对于我个人来讲,我当下比较注重视奏能力的提升,可能因为在备考着文凭的缘故吧。至于对于“神与化”章节的困惑,我会继续在教学和个人演奏中去寻找“通点”。
☆☆ 第二期的共读,我觉得从心、气、神、化这四个点把钢琴演奏者所需具备的品质诠释的很详细,就像书中说的任何艺术表演都必须要有热情,但热情必须恰当,并且必须由作品所属的基本风格范围的特征,因此,掌握不同风格时期的作品是作为钢琴老师必不可少的功课,所以在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用热情去演奏之外,还得给学生灌输作品本身的特殊性质以及演奏者本人的美学观念与品尝趣味。
用心智图整理 十分钟一张~最后,一起来看看小伙伴们整理的 思维导图(心智图) 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