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作为一名新老师,我是真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老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么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有一句话说:“人和人的差距,是从下班开始的。”我们确实基本只能在下班后备课,要处理好生活与工作的关系,时间规划很重要。有时候备好课做好课件没时间写教案了,上完课总会明显的发现一些问题,写教案既是写的过程,也是重新思考、发现问题、梳理逻辑的过程。去年的教案都写的比较简单,理想的是写详案,却总给自己找借口,今年虽然跨年级,下定决心要写尽量细致的教案,特别是要写清楚设置的问题,问题设置是自己的短板,也是我想要提升的方面。重积累,提效率,理清逻辑线,设置好问题,踏实地走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