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原文】
齐献王攸愤怨发病,乞守先后陵。帝不许,遣御医诊视,诸医希旨,皆言无疾。
河南尹向雄谏曰:“陛下子弟虽多,然有德望者少;齐王卧居京邑,所益实深,不可不思也。”帝不纳,雄愤恚而卒。
攸疾转笃,帝犹催上道。攸自强入辞,素持容仪,疾虽困,尚自整厉,举止如常,帝益疑其无疾。
辞出数日,欧血而薨。帝往临丧,攸子冏号踊,诉父病为医所诬。诏即诛医,以冏为嗣。
初,帝爱攸甚笃,为荀勖、冯等所构,欲为身后之虑,故出之。及薨,帝哀恸不已。
冯侍侧,曰:“齐王名过其实,天下归之,今自薨殒,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过!”帝收泪而止。诏攸丧礼依安平献王故事。
攸举动以礼,鲜有过事,虽帝亦敬惮之。每引之同处,必择言而后发。
【原文华译】
齐献王司马攸愤怨发病,请求留下为母后守陵。皇帝不许,派御医去探视。御医知道皇帝心意,都说司马攸没病。
河南尹向雄进谏说:“陛下子弟虽多,但有品德名望的少,齐王卧居京邑,益处很多,不可不深思啊!”皇帝不听。向雄愤怨而死。
司马攸病情越来越重,皇帝却不断催他上路。司马攸勉强打起精神,进宫辞行。司马攸历来重视自己的仪表,虽然病重,仍然竭力支撑,举止如常,皇帝更加怀疑他没病。
司马攸辞别上路,没几天就呕血而死。皇帝前往吊丧,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哭天抢地,诉说父亲病重,而御医诬告说没病。皇帝下诏,即刻诛杀御医,以司马冏为嗣子。
当初,皇帝非常疼爱司马攸,但是被荀勖、冯紞等构陷,皇帝为自己死后考虑,所以要放逐他。等到司马攸死,皇帝哀恸不已。
冯紞侍奉在侧,说:“齐王名过其实,而天下都归心于他。如今自己薨逝,也是社稷之福,陛下何必过分哀痛。”皇帝收泪而止,下诏,葬礼按安平献王司马孚前例。
司马攸举动以礼,很少有过失,就是皇帝,也很敬畏他,每次和他在一起,皇帝说话都很谨慎,想好了再说。
【学以致用】
思考几点
01,御医们
御医们的遭遇,是很常见的,所谓的伴君如伴虎就是如此
之前辛宪英的弟弟在面对司马懿与曹爽的博弈当中,也遇到这种情况
司马攸生病,司马炎怀疑他是装的,派御医过去的意思,就是想看看他装的什么病
御医们都顺着司马炎的意思来:诸医希旨,皆言无疾
最后,通通掉了脑袋。
这不是圣意难测啊,而是世事无常啊
为大老板服务,不懂意思肯定不行, 猜对了意思还得被开除,确实很难
但是,有没有办法解决呢?
是有的
之前辛宪英对她弟弟,对她儿子讲的原则就相当于一个标准答案(《资治通鉴》284:学习人物:辛宪英)
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位,就按照本职工作去做
这就叫“君子事天”
仔细看一下,有病就说病,是不是符合皇帝的心意,另外再说
如果真的以此丢了脑袋,那就是随时了缘,问心无愧
但依据司马炎的宽厚性格,应该不会杀御医的,何况司马炎过去对他这个弟弟是真的好,也很尊重
所以,这些御医们 “不事天而去事人”,想奉承皇帝,反而丢了脑袋。
我们经常会琢磨一个关键词——“最优解”,这是博弈论当中的概念
但是,我们常常忘记了最优解前面还有个前缀——帕累托(最优)
走“君子事天”的道路,再不要求最好(比如御医们顺着皇帝的意思,多少也想获得赏赐、好感)的同时,但也不至于遇到最坏(事情反转,皇帝生气,需要御医的脑袋作为代价)
整个《资治通鉴》,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算是博弈论的案例集大成者,上到君王,下到百姓都时刻处在这种环境当中,都很难
放在当下的职场工作当中来看,我们也只能用辛宪英所讲的道理行事:
职守,人之大义也.....
行矣,戒之,....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
02,司马攸
如果你是司马攸,你处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
这里面有关于兄弟之间的事情,也有国家利益方面,也有个人修行方面的事情
先讲个人修行方面
司马攸去世的时候,才36岁, 国家统一才三年多一点,相当年轻啊
何况,他同母的哥哥司马炎对他,相对于曹丕对待曹植,这已经相当好了
并且司马攸一开始就贤明在外,被司马昭(他父亲)夸,被大家都夸,现在又被大臣们拥戴
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侄子(司马衷)傻傻的,但是他竟然心生怨气,把自己给气死了....
这说明什么呢?
1,孔子所讲的小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2,没有政治头脑 。 可能因为被周边人强烈推崇后就飘了,没有政治远见
3,对自己,对兄弟,对国家不负责任
如果司马攸有点政治头脑,能够安然离开,那么后面的八王之乱能不能快速爆发还不一定(只能说不一定)
毕竟齐王在人们心中的德行威望要比其他诸王要高,这样可以影响他们造反
同时也可以钳制贾南风的作妖(如果司马攸有远见,他就算不做未来的朱棣,他也可以行霍光的事迹,要么换皇帝,要么换皇后)
但是这个假设有个前提, 需要有长远的政治眼光,加上公心,熬得住
有德行有名望的大臣,本身就应该引领民心,民俗风气的
所以,他活的久,才能对国家有利,对兄弟有利,才能帮着兄弟看住这个国家不要轻易乱了
毕竟,西晋还处在开创者一代阶段
所以,从这点看,司马攸就像冯紞说的,名过其实。
兄弟之间
兄友弟恭,最重要的字是“让”, 让的背后是有长远的价值观
其实,不管是兄弟,朋友,夫妻,妯娌之间,必有一人要把握好这个“让”字决
让到超出对方认为你该让多少的程度
华老师曾讲过一句话有意思:可要可不要的都不要
人心不同,做到这点很难, 并且,最最最重要的是, 这个是用来要求自己的
司马炎已经在不断让了,不断给了
但是在司马攸看来,还不够,不满意,不满意到连其他人都开始说风凉话了
曾国藩曾经讲兄弟之道,就专门说,跟别人谈话的时候,不要说一些话,让别人觉得是我对,我兄弟不对,是我好,我兄弟不好。
这都是知行合一的切身体会和很难的修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行。
很显然,司马攸还没有做到这点, 没有站在他哥的角度思考下
国家利益层面
这个就比较远了
虽然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有“八王之乱”,
但是太子的昏庸无能,太子妃的暴戾,这个是事实
由这样的两个人,一个掌管天下,一个母仪天下,能做的到位吗?
很显然不能的。
所以,处于国家的考虑(就算不做未来的朱棣),那么,他也得把自己的命留着,等到国家万一出现危机的时候,能够出来力挽狂澜,出来代表西晋王朝,代表家族匡扶社稷。
所以,有本事的人,对国家,对人们,对社会有用的人,本身就要想着活的久一点。
就好像我们希望革命老战士们活的久一点是同样的道理,因为这是精神见证,看得见的精神象征。
所以,像司马攸这样,受一些委屈就怨气缠身的行为,要不得。
要反思自己,要克己修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