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换乘的时候,我又见到了她——送书的女人。虽然她换了服装,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她。
说起来有些奇怪,最近一段时间,我每次回娘家下午坐公交车返回,在这个站点换乘的时候总是遇到她。时间并不固定,有时是四点多,有时更晚一些,但每次都遇到她。
认识她,源于她给我送书。
那天,我正在左望右看,她走了过来,塞给我一本小册子,说了句“保持好心情”之类的话(原话我记不清了)。我很警惕地翻了一下手里的书,没有违法的内容,这才礼节性地塞到包里。抬眼寻她,只见她又跟一个等车的人在说着什么,同时从提着的大包里拿出小册子递过去。
我注视着她,她约有五六十多岁,盘着头发,穿着深色带暗花的长裙,看上去体面又普通。过了一会儿,站点只剩我和她,她又转过来问我:“刚才给你了吧?”“给了。”我微笑着答复。她点点头,转身离开了,又走向从一辆公交车上下来的乘客,送书后就接着上了车。
虽然我对她抱有好奇,但当坐上公交车后,我也就马上把她抛之脑后。现在我回忆起来,甚至记不起来我是否和她坐的是一辆车。似乎是,我好像听到她在后面向别人赠书的声音;又似乎不是,我好像在上车后就专注于看手机,忙着在平台上看文并给文友们回复点赞,这是我每天重要的功课。
如果把我的“似乎是又似乎不是”说给先生听,他肯定又要笑话一通。自从我在平台上写文以来,我就变得更加聪慧也更加糊涂。我先生大概也这么认为,只不过没有“更加”,而是我一直都这样。他大概这么想:这个人,在周围人都聪明的领域里是笨的,在周围人都笨的领域里又是聪明的。但总而言之,笨的时候居多。
话说回来,再次引起我注意到她,是一直放在包里的小册子。把它放在包里一周后,当我又一次坐在通往娘家的公交车上时,我不知为什么没有看手机,而是想起了这本小册子并把它从包里取了出来。
里面的内容是一个“民间教育家”的语录汇总,看了几条,都是教人向内自查忏悔。有些意思,这是初见时的感觉。
娘家很快到了,这本小册子便又回到包里去。
奇怪的事情很快又来了。下午在那个站点,我又遇到了她。这回她没有拿大包,手里也没有小册子。但我觉得那就是她,尽管我认人的能力很一般。
她从我身旁走过的时候,好像瞥了一眼我的手。于是我下意识地把手里的小册子往包下藏了一下——坐在车上时我一直在看它。她就走过去了,在离我较远的地方站着。
在她转身的时候,我把书送进包里。当我再一次注意她,她眼神闪动一下,似乎有所感觉的样子。我有一些后悔,或许我应该拿着那本小册子,这样我们就有了攀谈的契机。我感觉她是个有故事的人,或许会给我的小说创作带来灵感。
在纠结里,我等的车来了,于是我离开了这个女人。
回到家后,我上网查阅小册子里这位“民间教育家”,才知道他是位很有名的人,但他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看到那些批判文章,我顿时对手中的小册子失去了兴趣。
下一次遇到这个女人的时候,我只是轻描淡写地望了她一眼。
今天又遇到她,她还是若无其事的样子。我的心再次涌动起一种感觉,总觉得榴莲和她送书这件事,在冥冥之中有一种联接。具体是什么,我一时还找不到。
晚上,我和先生说着话,几句话后我就把话题带到了平台上。
在平台上浸染了六百多个日子,我知道谁只发布文章从不点赞,知道谁只留言不点赞,知道谁每天都在关注和取关别人的路上,知道谁每天给别人点几百个“空赞”……我按照从职场中得来的经验与教训,对此从不多言,仅多只是在家当作故事与先生说说。
但我越来越累了,很显然,写作已成了我的另一职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