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2763字5图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老实,但是又不太甘心吃亏?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篇文章是写给你的。
当然可以申明一下,我也是这样的人。
其实,这世界很残酷...
因为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老实人”。
1 老实人到底怎么了?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吴晓波在评价40年变革中,再次重提了那个吸引我的观点:
“所有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
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改革、税收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金融企业改革…哪一项改革不是突破现有法律的结果?
当年,我们鄙视那些开皮包公司、投机倒把的人,后来却成为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
这些最先从法律角度来钻空子的人,跟家庭出身没关系,跟学历也没关系。
从小,我们被父母告知遵守纪律的就是好孩子;工作了,我们被领导告知要踏踏实实工作;结婚后,我们被老婆告知要老老实实不怀二心;然后再继续这样教育下一代…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世界已经是“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商场上,老实人就是被宰的水鱼;
职场上,老实人是付出/得到比最少的人;
相亲会上,如果你是女方,遇到这场景,心里是否会有一万只羊驼跑过?
老实人开始坐不住了,努力要变得不老实。而有趣的是,那些真正不老实的人,则经常在大家面前宣称自己是“老实人”。
有时候我很感叹,这世界就是这么虚伪,老实人到底怎么了?
2老实人到底“老实”在哪里?
先搞清楚老实人怎么分类吧,如下图所示:
我们开始,要么是流氓特质,要么是傻子特质。随着我们的认知提升,大多数人可以进化为商人特质或君子特质。
当然,低级的商人有可能是唯利是图的;低级的君子有可能是迂腐不堪的。
“君子”应该就是本文的主角“老实人”了,是不是大都有如下特质?
* 守规矩:做事情一上来就是把相关规则作为默认底线,从不违法。
* 吃亏是福:总认为吃些小亏没什么大不了,不斤斤计较,喜欢说难得糊涂。
* 不强求别人:很少被别人 Say no。
*无底线宽容:很少对别人Say no
咋一看觉得这些特质挺不错啊?但当我们看到的那些“智者”,或者成功人士
却都不是这样简单的“君子”。
那么,老实人到底“老实”在哪里?
我们先看看一个案例,此类案例在职场中到处都是:
老板(客户)安排了一个苛刻的任务下来,在技能相同的情况下,以下三种员工最终都能交差:
* “迂腐君子”型的员工:兢兢业业,始终不越雷池半步,最终没日没夜按照领导的要求完成任务,同时也累坏了自己;
* “不良商人”型的员工:巧妙突破老板底线,在背后暗地里偷工减料,表面上似乎没问题,一时也能够轻松过关。
* “智者”型的员工:跟老板明确工作目标,探讨是否可以延期完成,最终根据探讨的“底线”去完成任务。
如果我们把老板的最低要求定义为“底线”,那么这三种人的状况是这样的:
由此看到,迂腐君子在表面的规则前却步;
不良商人突破了应该遵守的红线;
而智者一般会突破表面规则线,直到探索到底线附近。
“老实人”的问题就是把精力和资源主要用来应付面上看到的规则,不清楚真正的底线,最终导致做事“效用率”太低。
说白了,就是过于迂腐!
3 活用“效用理论”
探索老板(客户)需求底线的过程,非常类似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效用就是指人们从消费商品或服务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例如消费者空腹的时候吃第一个面包,觉得美味,吃第二个的时候也觉得不错,吃第三个的时候就开始满足,继续吃第四个的时候满足感已经几乎没有提升了。那么吃到第四个的时候,除非白送,消费者已经不再愿意购买面包,我们就称此时“边际效用”已经趋近于0。
这个边际效用趋近于零的状态,就是我们说的“底线”了。
效用理论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主观性”,即效用没有道德之分,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上面的例子中,可以把老板看成是消费者,当基本完成最主要的工作后,老板的满意度提升很大,也就是效用提升很高。而剩余的其他工作,虽然工作量也不小,但是老板可能就没那么关心了,也就是效用提升开始递减。
根据效用的主观原理,老实人经常被道德绑架,僵化地以固定的规则看待工作,往往与老板主观认为的效用有很大的不同,成为“吃亏的老实人”了。
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手段来进行修炼:
1,看效用而不是看规则。
我们总的精力和资源是固定的,可以在提升效用方面投入精力和资源,而不是在遵守规则方面浪费精力和资源。
例如:
我们看重工作成果,而不是看上班时长;
我们看重孩子成长,而不是看上了多少补习班;
我们看重自身的幸福,而不是看拥有了多少钱和权
一旦聚焦到争取效用的目标上,就可以节省大量精力和资源。
2,捕捉到主观的效用
最大程度地捕捉服务对象的主观效用。
给猫一条鱼,给猴子一条香蕉,给兔子一条萝卜,而不是死板地给它们糖吃。
在一个项目运作上,一味地严格按照合同执行,效用往往不是最大。
给资金紧缺的客户提供低成本产品;
给要求高的客户提供高质量产品;
给特殊要求的客户提供特定的功能
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3,探索事情的最佳“边际效用”。
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说的一句话:“要是你没有误过飞机,你可能在机场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你一次航班都没有误过,那么你必须很早就要到达机场,你在机场浪费的时间成本就会很高。长期计算,你浪费的时间的成本,将远高于偶然误一次机的成本。这样你的效用就会太低。这就需要探索到最佳提早出发的“边际效用”。
同样原理,我们可以把误机改为上班、上课迟到。
4 探索世界的边缘
你经常探索事情的边缘底线吗?
回想我过去的管理经历,经常过于体谅下属的压力,担心给他们的工作量完不成。
后来才发现,他们的“底线”远远超出我的估算。
经常看到有些人不论在哪,都会不断麻烦别人。但是回头发现,这些人可以获得的资源却越来越多。
我们总是预测他人会拒绝自己,其实他人帮助我们的底线远远大于自己想象的空间。
试探的最坏结果不过是一句No,但我们从来没去试探过,是不是很迂腐?
没有试探过底线就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没有被人说不,就没有资源利用最大化。
再想下去就有点恐惧了,
我们给孩子的教育是不是一味强调要守规矩?
学校老师给学生的教育是不是一定要老实?
当我们思考一件事情如何解决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这事情底线的习惯?
这个世界有时候对老实人很不公平,那些老实人并不是没有创新能力,或许他们仅仅是缺少了一个试探、突破规则的习惯。
至于有些“不老实”的人,随意突破良知,远远突破底线,消费者一时看不清,但是终究有一天看清楚的时候,也是他信用破产的时候。
老实人是不是变得“不老实”就能成功?显而易见不是这样。老实人只要多发扬诚实的品质,学会关注效用、捕捉主观效用和探索规则边缘的三大习惯,就是走在修炼成为智者的路上。
这世界的创新就在于世界的边缘,欢迎你探索世界的边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