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期末,又有学生打算去省城补习学校高考班求学,花钱多无所谓,能提高分数就行。
其中尤以高二学生为主,高中只剩一年时间,此时不搏何时搏的架势,似乎花了几万块钱,一切就都板上钉钉了。
其实,即使去,也该是本学期结束的事,可是那些学校为了抢生源,这些天纷纷使出各种招数,七天体验课、录取考试等,引得家长学生坐立不安。
于是,班主任周日也接到家长电话,了解手续问题,因为学籍带不走啊,明年高考还得回来。
学校当然不准这种操作,但是鉴于学生家长执着要走,也就只能条条框框一番,就这也打消不了家长学生的念头。
当然,如今这社会,也没有啥绝对的,相信最终会有都能接受的处理办法。在此我不想过多讨论这个问题,只想分析一下这种留学现象的根源。
一般人的概念里,自然是省会城市教育资源好,学生去了有提升。
可是以往去了的学生,到底怎么样呢?究竟有多少人交了钱,然后如愿以偿地提升了分数,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有人含蓄一笑,默不作声。有人一脸愤慨,极言没用白花钱。还有人无奈长叹曰,尽心而已。更有人理性一点说,还是要看娃自己,不学的送到天上都没用。
不作辩解,利弊自见分晓。可是为什么还有人要送孩子去?
一种是跟风,别人送娃去,咱又不是花不起那个钱,为啥不去?
一种是迷信,小县城的老师肯定没有大城市老师水平高,管理肯定也没有人家严,去了肯定有用。
第三种是焦虑,自家娃学习太让人忧心了,就剩这一年了,再不抓紧时间拼一下,肯定后悔,不管三七二十一,去吧,去了心安!
第四种是自己管不住娃,希望学生去了进入封闭式管理,能专心点。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走读生,每天晚上回家就玩手机,家长管不住,所以想到了这个办法。
不管那种原因,其实家长们都忽视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也可能是明知道也没办法,那就是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态度问题。
都知道学习主要靠自己的,但是学生不自觉,或者说从小没养自觉的习惯,你说怎么办?
特别是,家长觉得自家孩子不笨不傻的,就是不专心,就是需要严厉一些,就是需要高强度治一治。
可是,话又说回来,原来的老师不严厉吗?一旦严厉了,学生受不了,家长不干涉吗?
好像就得多交点钱,心狠一点,让人家调教才对。
唉!都是钱的问题,是不是花钱多了就珍惜了?
也许吧!在此不再多说,惟愿花钱能如愿,未来不后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