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净土篇
第二章 净土五经一论
净土经原为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和《往生论》。清朝咸丰年间魏源(魏默深)睿智追加了《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清末民初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慧眼拈出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成为五经一论,作为净土宗的根本经典。
第一节 《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被誉为净宗概论,佛在世数次演说此经,而一般经典佛一生只讲一次,充分显示了《无量寿经》在整个经法中的地位。
一、五种原译本简介
可考的《无量寿经》原译本有十二种,轶失七种,流传下来的有五种。
流传下来的五种原译本分别是: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吴支谦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曹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唐菩提流志译《无量寿如来会》,赵宋法贤译《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二、四种会集本简介
《无量寿经》会校本现存凡有四种:《佛说大阿弥陀经》,宋王日休龙舒校辑;《佛说无量寿经》,清彭际清节略;《无量寿经》,清魏承贯会集;《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民国夏莲居会集。
上面四种会校本均为在家净宗大德所集。净宗祖师(莲池大师、藕益大师、印光大师)对会集本悉持谨慎客观的态度。
三、核心五愿
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大慈大悲为法界众生发四十八大愿,发誓如不满愿,不取正觉。法藏比丘积功累德,累劫修行,愿愿圆满,究竟成佛。
净宗二祖善导大师在净土经典理论上有着突出的贡献,慧眼择出四十八愿中的核心五愿:
(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一愿,定成正觉愿)
(二)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二愿,光明无量愿)
(三)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三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魏译第十五愿,寿命无量愿)
(四)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七愿,诸佛称叹愿)
(五)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魏译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
四、愿王、宗旨及“三真实”
(一)愿王
古大德慧眼拈出第十八大愿为四十八大愿的愿王,圆满具足信(至心信乐)、愿(欲生我国)、行(乃至十念)三资粮。
(二)宗旨
本经的宗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注:①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者圆融一体的心;
②藕祖《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三)“三真实”
1、住真实慧——自利——法身德;
2、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自受用——般若德;
3、惠以真实之利——他受用——解脱德。
五、本经撷粹
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
广植德本,勿犯道禁;
忍辱精进,慈心专一。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
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
如是一心求净方,决定往生极乐国;
假使大火满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
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https://img.haomeiwen.com/i3975580/b18141b8efb0986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975580/a3ede8be9d32ebf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975580/36b539ff697295c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