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通途篇
第六章 鼎盛的唐代佛教
第二节 四预流支
四预流支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名相,是证入圣者之流(须陀洹)的四个因素。
一、亲近善士
亲近善知识,亲近同参道友。
二、听闻正法
听闻如来所说正法,不学伪经,不参外道。
三、如理作意
对佛法道理互参互证,彼此会通,经由理智的抉择而得智慧。
四、法随法行
遵佛教诲,如理践行,知行合一。
四预流支虽说是小乘教法,但大乘行人也不能须臾离开,大小乘教互含互摄,融会贯通。
第三节 小乘两宗
一、俱舍宗
汉传佛教十三宗和唐代盛行十宗之一,以世亲菩萨《俱舍论》为修学经典,属于小乘有宗。
二、成实宗
汉传佛教十三宗和唐代盛行十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以诃梨跋摩《成实论》为修学经典。此论成就于四谛之说,属于小乘空宗。
第七章 大乘经典撷粹
本章内容主要恭录释迦佛一代时教大乘经典之精华名句,以飨实修行人或有缘人。
第一节 《心经》《金刚经》
一、《心经》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共260字,文简义丰,简直无法再行撷粹了。本经不仅是背诵问题,主要是深解其义。
如非要采粹本经,关键要留意以下六个字:观、行、照、度、空、无。
二、《金刚经》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撷粹如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 寿者相,即非菩萨。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