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简友广场散文
溪径洞观《遥远的救世主》

溪径洞观《遥远的救世主》

作者: 逍遥寅秋 | 来源:发表于2020-06-10 23:38 被阅读0次

    文章转自我的公众号《东隅非晚》

    ​大概是资讯软件大数据出了问题,近来频繁为我推送一部十多年前的电视剧《天道》,评价颇高,想必自有其过人之处。电视剧改编自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作者豆豆甚至参与了剧本的创作,本着追根溯源的原则,我便与这本书不期而遇。

    小说不长,比起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字的网络小说,可能连所谓的庞大世界观都介绍不清楚,但偏偏是简单的故事,凝练的语言,却能把一个个不小心经过的读者引入彀中。

    读完全书,便有了写点什么的冲动,但终究还是露了怯。对于形而上的讨论,又有多少人不会露怯呢?当然除了两种人——懂的很多的和懂的很少的,抛开正态分布的三倍西格玛,多数人必然是字斟句酌以免于贻笑大方。如今距离读完书已经一个月,其间览阅了无数相关的书评与讨论,逐渐冷静了下来,辟蹊径以洞观全书。

    溪径者,小路也。既然前辈诸人对全书的解读已然明了,寻常道路中无外乎拾人牙慧或者过度解读,只好尽力辟出自己的小路来与作者对话。

    不知何时开始愈发喜欢生造新词了,前有“东隅非晚”,今有“溪径洞观”,字由心生,虽有所感,却总难写出新意,此处便从几个小的话题自由发挥,以飨多日所思。

    1. 照妖镜般的奇人奇书

    《遥远的救世主》/百度

    文人就是矫情。特别是面对形而上的话题,总能诌几句玄之又玄的观点。说多了怕露了怯,说少了却又怕堕了面子。

    “文人”可不是自夸或者贬损,你我皆在其中,毕竟如今的教育水平远高于古代,在饱暖之余会思考一些虚无缥缈的问题,探究人和世界的本质。哲学的探讨本也没有高下对错,但总得跟随一些主流的观点,或立论或驳斥,奉一个学院派的正统,否则便是自说自话,难得共鸣,而“文人”追求卓尔不群,却又偏偏喜欢花花轿子,所以称之为“矫情”。

    此处先就我这段时间查阅各路观点时的见闻展开,不得不承认,抛开内容,关于作者的讨论和书中原型的溯源就能让这部奇人奇书如照妖镜般大放异彩。

    吃鸡蛋找下蛋母鸡不正常,但读书去研究作者却是人之常情。我自然不例外,作者署名豆豆,真名李雪,怎么看都不能与这部充斥大段晦涩的坐而论道的小说联系起来,此处引用作者简介:

    豆豆:女,1970年生,高中文化程度。作者十七岁时因工作关系认识了一个好朋友李红英(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人格、品德和思维方式都给作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人信服。从书中展现出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涉猎的领域极其广泛,且绝不是浅尝辄止,而作者经历似乎并不能支撑起这个事实。写过几部高评分小说,其中两部被改编成爆款电视剧,之后便销声匿迹,互联网时代,竟也能大隐于市,就显得神秘异常了。我想,这大概有两种可能,一是作者真的是一位高人,隐瞒了部分或全部身世,另一种则可能是一个团队的贡献,作者只是一个对外的发声平台,因为书中内容似乎都在鼓吹一种见解,甚至有种处于启蒙者的自觉。我的好奇心到此为止,毕竟读书需要关注的是书中的内容,但考据者的狂欢才刚刚开始。

    有人对书中主人公丁元英产生了兴趣——私募的先驱,A股市场的叱咤风云,对佛教和基督教教义有着深刻理解与精妙解读,这个虚构的人物在现实世界中有了自己的信徒,必须找到原型。互联网是浩瀚的,但网民的力量也不能小觑,大家挖掘出一个叫做“缠中说禅”的博客,将博主和丁元英甚至作者豆豆联系在了一起,有人认为这就是丁元英的原型,或者这就是作者本人,或者和作者关系密切,才保证了小说的精神内核。当然,“缠中说禅”又是另一波考据者的核心,一致认为博主叫做李彪,是一位股票操盘手,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至今他在股市中的操作理论还在被无数人追捧,同时在儒释道的见解也让无数人心悦诚服。本文不去讨论“缠中说禅”的伟大或过誉,但从一个本书读者考据成为“缠论”信徒就匪夷所思了。

    书中反反复复强调自己的逻辑,即所谓“文化属性”的理论——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推崇此书的读者想必是认同这个观点,但通过考据最终走向歧路的人们就不可避免的陷入一个逻辑悖论:如果他们认同作者观点,却费尽心力寻找这个信仰在真实世界的原型,并妄图通过学习一些技巧理论实现财富的膨胀和阶层的跃迁,那他们偏偏行的是该观点的反面,即“弱势文化”——

    依赖强者得道的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弱势文化由于易学、 易懂、易用、成了流行趋势。

    先不讨论文化属性观点的正确与否,但这个现象已经在真实世界的实践中完成了自洽。我觉得,散户在二级市场的操作更像投机而非投资,尽管在某些方言中听起来一样。教人从技术层面看K线,什么“波段”、“金叉”、“支撑点”,如果真的能摸清规律,也不会割掉一茬又一茬的韭菜。股市中的强者,本书中的强势文化——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能够有与之匹配的信息层次,和对信息的解读能力,关键还有强大的执行力,这都不是能够通过言语授人的法门。在某些专家口中,所有的信息都能解读为利好,股市永远是牛市或走向牛市的途中,这与算命先生也无异了。

    阅读书评发现的另一个现象是本书口碑的极端化,推崇者将书中观点奉为圭臬,反对者则嗤之以鼻。我个人习惯于辩证的看事情,对走极端的行为难免不适。即便如此,我还是愿意从各路观点中读出新意。比如有人从作者成书年代的国际国内环境来解读书中观点的局限性;也有人分析了德国的历史文化,来尝试解读书中主要人物与德国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原因,虽有过度解读之嫌,但读起来也能让人开拓视野;或者为中国几千年文化正名,反对非此即彼的强弱势文化划分。这些观点有理有据,常带着人文主义的温度,让人如沐春风,但还是有一些人,为了反对而反对,只说观点不做论述,显得卓尔不群,实际上是自说自话,不在同一个逻辑体系里,这些人觉得推崇一个观点似乎降低了自己的水平,在一片叫好声中泯然众人,然而在别人眼中这样的特立独行只能徒增笑柄,反正哲学的观点最难证伪,对骂三天三夜也是无济于事。

    2. 光彩夺目的女性角色

    书中三位女性角色/电视剧《天道》

    书中的女性角色被很多人解读过,在我看来,书中主要的女性角色都可以用光彩夺目来形容。她们可能不完美,但我看到了她们鲜活的、真正以一种平等的人格展示给我们。

    近来关于男女平等的话题热度很高,电影也好,电视剧也罢,甚至社交媒体上看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也会引起大讨论,乃至“骂战”。细枝末节上吹毛求疵,反而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反戈一击,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同一个群体。不在一个维度的吵吵都是些鸡同鸭讲的辩论,毫无营养可言。

    当今世界基本上是母系氏族公社之后女性地位最高的时代,但似乎还不够,因为大多数国家也只是实现了法理上的男女平等,但在几千年男权社会的浸淫中,文化上的男女平等还远没到来,再加上现实中的男女平等的实践,三者的割裂感扑面而来。很多人便开始在法理的庇佑下,用实践来抗争,为的是在文化中扭转这种不公。人在潜意识中常认为“矫枉必须过正”,甚至法律还会偏向于女性,以对抗文化和现实中的不平衡。遗憾的是,人们的尝试可能有些南辕北辙,毕竟如果连什么叫做“男女平等”都不能清晰定义,那如何确定努力的方向呢?反观如今畸形的所谓直男审美,借的是女性励志之名,行的是物化女性之实,拥护者反倒是女性居多,不可谓不可悲。

    依我看,社会中充斥的各式各样的所谓平等诉求,还是脱离不了男权社会的烙印,与此同时,很多影视与文学作品在传达这些观念时,又扮演着助纣为虐的的角色。尽管“玛丽苏”、“傻白甜”逐渐被人厌弃,所谓“大女主”得到追捧,但总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宫斗宅斗自不用说,走到巅峰也不过是在男权社会的“破格获取”,一切都是镜花水月;还有一种是“女尊男卑”的乌托邦设定,将男权社会镜像化,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但在实践中又不可避免的拧巴,因为这只是简单的将男女符号化,忽略了男女特质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差异,展现出来让人尴尬;最后便是将目光投影到现实生活,描绘一个个在职场叱咤风云的女性,本想表达“谁说女子不如男”,却在感情生活的描绘中被“双商下线”,与职场中的人设形成巨大的割裂感,这种割裂感一点不亚于一个霸道总裁有着“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屌丝心态。

    这里并非故弄玄虚,而是想表达本书对女性描述的难能可贵。可能作者是女性的缘故,对书中女性角色更加偏爱,能力心性强过一众男人的同时,在人格上孑然而傲立,践行了真正的男女平等。

    “天国之女”芮小丹作为本书女主角,除了美貌,其他方面看似平平无奇,甚至比不上肖亚文和欧阳雪。但她的行事逻辑始终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既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现实中又有坚定的决心,果断的性格,豪爽的气质,她是女性文学形象的一股清流。即使是犯了错误受到处分,也是坦坦荡荡,即使家境优渥,对待金钱的态度还是谨慎而理智,无论在警察这个岗位上,还是计划出国进修,为转行律师做准备,甚至最后接受丁元英建议当一名作家,都是出于自己的主观决断,而不是受他人左右,即使这个人是自己的爱人丁元英,即使这件事从绝对理性的角度来看多么的理所当然,只要不是自己所想所悟,不是自己内心深处认为的“应该”,她绝不会做。对韩楚风“热情”招待的强力回应将她的独立人格完整的展现出来,同时也赢得了尊重,事实上,韩楚风尊重的是她本人,而不是所有女性,进一步说明了芮小丹们的难得,同时社会观念的改变任重而道远。芮小丹最后的悲剧是丁元英可以预见的,作为刑警时刻都被危险包围,而他知道芮小丹在遇到危险时绝不会逃避,只会直接面对,这是她的职业操守,这在她的字典里是理所当然的。最后得知芮小丹自尽后,虽然不会感觉意外,但内心的郁结就像解不开的死结,化为了一口鲜血。因为他对她的爱正是基于这种“理所当然”,但正是这种“理所当然”,让他无力阻止这个悲剧的发生。能让丁元英这样的人物沦陷的,非“天国之女”莫属。

    另一位是人设接近完美的肖亚文,她和丁元英是相似的,极度理性,虽然不能洞察终极的规律,却在知人和自知两个方面做到极致。她更像一个“工具人”,用来证明一个道理,叫做“随缘惜缘不攀缘”。因为了解丁元英,不会徒劳去尝试追求他或者攀附他,但她却能够在所有关键的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进退有度。唯结果论者看到的是个守株待兔的天选之子,却忽略了她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诚然,在了解丁元英的前提下,她抛下一个没有鱼饵的鱼钩,但没有坐等收获,而是继续按照自己的规划行事,即使没有最后丁元英带给她的机会,她也会在职场上走到很高的位置,这才是一个人需要走的正途,而不是把勾心斗角,攀附阿谀当成了信条。这一点与当今影视作品的不同之处就是,没有把煞费苦心的经营设计作为成功的唯一通道,没有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他人的恩赐。肖亚文是一个超越性别的存在,是一个符号,告诉我们即使没有丁元英通天彻地的本事,也能通过这种“强势文化”获得成功,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与步步精确无比的肖亚文相比,欧阳雪是个普通人,她有原生家庭的不幸,从而自立自强起来。从她的身上我感受到一种武侠小说里才能看到的豪迈气质,但豪迈不是鲁莽,相反,她的心思足够细腻。她不像那些所谓成功人士们一切都运筹帷幄,平时耍个帅走个秀就能坐享成功,她也会手足无措,强颜硬撑,但她没有自乱阵脚,始终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一是做自己擅长的事,对自己的主业时刻保持敏感,即使官司你死我活的时候还有心考察外地餐馆经营;二是严格把控风险,未虑胜先虑败,最坏的结果始终都在能够承担的范围。面对合伙人退股,有一种包容的气度,面对威胁,也能够从容不迫,称之为侠女并不过誉。

    然而三人的爱情观却大相径庭,欧阳雪不相信爱情,家庭的原因让她独立自强,但爱情观还是陈旧不堪,认为嫁人为的是物质条件,如果物质上能够自给自足,没必要寻找另一半;肖亚文虽不相信纯粹的爱情,但两人能够相互“糊弄”也能勉强称之为爱情,她的爱情观虽脱离了物质,但在精神上仍然存在征服与被征服,是以目的为导向的爱情观,这一点符合她极度理性的人设;只有芮小丹相信纯粹的爱情,在她看来,两个人在物质上脱离了相互依赖,人格上处于平等的地位,能够相互吸引走到一起就是爱情,就像两个独自前行的男女之间擦出了火花,更像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事实上,书中这唯一的恋情就是这么展开的——

    潜移默化中被吸引,在确定自己爱上丁元英时丝毫没有扭捏,坦荡表达爱意,展示了真正的“我爱你与你无关”,被拒后也没有拖泥带水,死缠烂打,做到自己所能做的,不执着于结果,虽有遗憾,不曾后悔。对她而言,爱情不是人生的归宿,遇到时伸手挽留,一切随缘,而自己的人生还是按照既定的规划经营。丁元英整个过程是被动的,但深陷其中。书中借丁元英之口说了句争议极大的话:

    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辩证逻辑的障碍。

    先不讨论准确与否,但丁元英绝对是这句话的反面——辩证逻辑的典范,形式逻辑的障碍。神仙如他偏偏在男女之情方面是个白痴,所以会有一段失败的婚姻。称芮小丹为“红颜知己”,便是从精神上认可了他们之间的感情,而他的极致理性也悄然被撕开一个裂缝。

    回到最初的话题,何为男女平等?答案可能不是那么清晰确切的。人格的独立自强也许是个选项,个人的选择不容他人指手画脚,也不必理睬别人口中的“理所当然”,同时,追求形式上的绝对平等肯定不在其中,而某一方只攫取权利不承担义务也必然不合理。男女各自的特性是生物性和社会性多年塑造的结果,有人拿很多领域顶尖人物中男性处于绝对优势来证明这种不平等存在的合理性,推演出荒谬却让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观点,然而他们混淆了因果,正是因为这种不平等的文化和历史延续多年,才造就了不平等的现状。就好比近现代科技史的大科学家多为欧美人,鲜有中国人,就说明中国人更笨吗?或者美国声称的罪犯中黑人多白人少,然后为那些明目张胆的歧视提供依据,这不荒谬吗?还是之前的观点,这种现状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必然与历史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息息相关,改变这种现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从组成这个社会的最小单位——每个人的觉醒来自下而上的改变,即塑造新的文化,创造新的历史。

    ​3. 挥毫舞墨的画中之人

    《手画手》/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尔(荷兰)

    整部小说有种特立独行的气质,让读者感觉似乎抓住了很多重要的东西,却又无法清晰的分拣出来。大概是因为其他小说以塑造人物为目的,融合了自己对社会历史文化哲学的想法,而本书以宣扬观点为目的,所塑造的人和事都是为自己的“私货”量体裁衣。

    无论是主线在王庙村书写一个神话,还是支线审问王明阳,五台山论道等等,既是为作者的观点提供论据,也为坐而论道提供了场景。

    读完全书,我竟然体会到作者心底的一丝焦虑。作者造就了“文化属性”的理论,迫不及待的以“布道者”的身份推而广之。丁元英是站在得道门槛上的人,或窄门,或不二法门,终究没有跨过这半步,作者貌似只能如此处理,否则便不能发生书中这一切故事,作者需要借站在门槛的丁元英为人们讲述这门里门外的事情,倘若他已然得道,便无法再言传这一切感悟,毕竟佛“不可思议”,而“道可道,非常道”。

    书中对佛、道和基督这些宗教的论述晦涩高深,其醉翁之意似乎不在于此。作者将不同宗教的最高境界统一在事物的终极规律上来,所谓“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转来转去,还是为了推广“文化属性”的观点。其实如果真正了解上世纪初中国新思想的启蒙运动,就会对书中的一些观点不陌生,作者用新的外壳来包装,恰恰也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如此看来,作者虽然敢想敢写,还是保持谨慎的态度,云山雾绕中隐藏着欲说还休。

    毕竟不敢直击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字里行间还是将传统文化中的弱势一面展示出来,除了以王庙村村民作为“弱势文化”的典型代表,还描述了冯世杰三人、肖亚文、欧阳雪、林雨峰、韩楚风甚至死刑犯王明阳等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角色,他们不论是否为所谓的“强势文化”,但肯定不会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他们之间的交往与交流,看似合乎情理,却不可避免的暴露出问题。比如韩楚风看在丁元英的面子对芮小丹另眼相看,冯世杰们为了请丁元英指点也是从他身边的芮小丹入手,而芮小丹最后遇上通缉犯正是送领导家属之后回来的路上。

    此处不得不提一个人——鲁迅先生,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看的透彻,又敢想敢说,他的观点即使放到现在都不过时,“阿Q”、“人血馒头”、“友邦惊诧”,课本上的东西还是能让当今的读者心生感慨。他的影响深远,以至于现在有人想要表达什么观点,总会假鲁迅之口,激进者也免不了在观点中加上“国人”、“劣根性”等等引发争议的词语。时过境迁,总还是留下了一些不变的东西,这些东西不随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改变,但它们的存在形式则悄然发生了变化。鲁迅先生的文章无论是小说、散文抑或杂文,文字冷静朴素,简明通俗,正合了新文化运动的特点,而本书大段文字莫测高深,却是迎合了当代“读书人”的傲娇。

    把自己定位成启蒙者需要极大的勇气,即使书中的丁元英,也只是躲在幕后,甚至怂恿芮小丹放弃自己的人生规划,来当自己这套思维逻辑的传声筒。

    然而当一个启蒙者又是何等的困难,身为人类社会的一员,又如何摆脱“身在此山中”的困境,以旁观者的视角来拨云见日?这像极了挥毫舞墨的画中之人,是谁画了画中之人,而画中之人又画了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人性与神性毕竟是不同的,丁元英在书中所做的一切,与其说是芮小丹希望他送的礼物,不如说是他将自己的理论在真实场景中做一场实验。这里展示了他人性的一面,可他偏偏不屑于此,“杀富济贫”、“趴在井沿上看一眼”,这种高高在上的视角,难免让我感到不适。他又是个玩弄人心的高手,在道义上立于不败之地,“压榨”村民却能让人心甘情愿,甚至出庭为“格律诗”作证,明知冯世杰等人会从井沿掉下去还是利用他们贡献全部精力,明知刘冰将来可能对公司不利,设计让他提前暴露从而跳楼自杀,自己永远站在道德制高点。难怪肖亚文评价他“是魔,是鬼都可以,就是不是人”,同样,他也不是神。反对救世主心理的他,反而扮演了一次救世主,他在推广自己“文化属性”理论的过程中,恰恰像极了一个传教士。这个过程看似无解,实属无奈。

    仔细想想,自己难道不是趴在井沿的人吗?即使勉强爬出井口,也不过是在另一口更大的井中而已。我们看井中的人,就如同井外的人看我们,到底是谁更值得怜悯呢?


    书读的有些发散,加之读完书之后这段时间的见闻给了我新的感触。既没有对书中内核“文化属性”进行深刻探讨,也没对书中大段近乎偈语的文字进行解读。不过我还是要对这本书有个整体的评价——这是一本好书,尽管有它的缺点和局限,但对我而言是一本三观很正的书。

    现在一篇文章不是被定性为“鸡汤”就是被标榜为“干货”,大家似乎认清了“鸡汤”的本质,却常被所谓的“干货”迷惑。前者让人觉得很有道理,或让人热血沸腾,但结果对自己毫无用处;而后者看似具有可操作性,却并不能实现其标榜的效果,因为这些“干货”正是收割流量的鱼饵,毕竟容易复制的低门槛内容必然走向失败,这些东西几乎就是前些年成功学的翻版。本书即便写的高深,但毕竟不是专业书籍,偏偏被人当做“鸡汤”或“干货”甚至“成功学”,反而忽略了它给人提供的思考方向,真真辜负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到底读书的价值在何处呢?私以为,非专业的书籍便是为了拓展视野,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别无他用。接收到一个观点,有三种可能,一是共鸣,二是相左,三是无感。共鸣只是证明了世界上自己不是孤独的,相左则给了自己一个自省的理由,而无感才是最有生机的,为我们的思想开拓了一片新大陆。但成年人的三观又哪是那么容易重塑的,从书中走出来,自己还是自己,假如一本书能对自己思考的方向或方式产生哪怕分毫的影响,那么这本书对自己就是有意义的。如同本书“文化属性”的观点,在我看待事物时增加了一种微不足道的色彩,但世界立刻斑斓起来。

    至于专业的知识,还是交给专业系统的书籍吧,专业知识走不了捷径,虚假繁荣的“知识付费”充斥着“分分钟讲透”一门课程,这些大咖精心的备课能为我们轻松了解一个新领域,增加自己的视野和谈资,缓解职业的焦虑,但凭借着爱好杀入别人的专业肯定是天方夜谭,还是脚踏实地比较靠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溪径洞观《遥远的救世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am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