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文推荐婚姻家庭篇两性情感
罗清军 | 读不懂孩子怎么想的?这篇文章讲的很全面

罗清军 | 读不懂孩子怎么想的?这篇文章讲的很全面

作者: 剑麟公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9-24 20:44 被阅读14次

    孩子总说父母不懂他,不理解他;父母爱孩子,做了那么多,但是孩子并不买账;看到孩子那个样子,就忍不住想发脾气;像我小的时候,我爹妈做父母哪有这么累;为孩子付出这么多,心里仍旧没谱。

    面对孩子的成长,父母是揪心的,从刚出生到长大,没有一刻不是心悬在嗓门眼上;父母也是勇敢的,只要为了孩子好,我做什么都行,愿意尝试各种办法;父母也是无奈的,为你付出这么多,石头也该化了吧,孩子怎么就见效不明显呢?

    不懂孩子是怎么想的,教育就成了一厢情愿,父母的胆子也是够大的。用自己也不确定的方法,让孩子接受自己也不了解的教育,这是最不负责的家长。

    1

    越懂自己,就越懂孩子

    自从有了孩子,绝大多数父母的关注点瞬间飘移,整天盯着孩子,呵护着方方面面,丝毫不敢有半点懈怠。

    关注孩子越来越多的父母,距离自己越来越远。

    婚姻是夫妻二人的双修,教育孩子是父母自身的修行。

    了解自己

    只有懂自己,才是懂孩子的基础,有这样的现象,很多人做了妻子后就忘记自己也首先是个女人了,当妈以后更不会做自己了。于是我们感叹婚姻让一个人变了,伴随孩子的出生和养育更是彻头彻尾改变了一个人。

    了解自己重要吗?真的很重要,不然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莫名其妙的发火;为什么控制不住大吼大叫的习惯;别人都觉得没问题的事情为什么自己会一直耿耿于怀;同样的教育方法为什么别人就管用;同样都是当妈的,怎么区别这么大。

    作为父母任何时候,首先你都是你自己,语言,行为,感觉传递等方方面面都来源于自己。那么如何才是懂自己呢?认真的去思考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甚至是了解自己的教养风格。

    懂得角色(1)

    很多父母在教育中屡屡犯错是因为,他真的不知道如何做父母。对我们来说,当家长都太容易了,只有有自己的娃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当家长。

    但是对于这个角色的赋予和身份的转换,我们是否想过,如何扮演好妈妈的角色,如何做个好爸爸呢?作为父母这个角色,有怎么样的责任和担当呢?

    父母最大的角色价值,就是影响孩子。(家庭教育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因为缺乏对角色的认识,多少父母放弃了实质的角色,把角色让给了班里的坏小子,让给了手机,甚至让给了虚构的游戏人物。

    懂得角色(2)

    香港作家梁凤仪形容:“恐惧时,父亲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亲是一盏照明的灯;努力时,父亲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亲又是鼓励和警钟。”然而,现实生活中,“父亲”这个角色大多数男人扮演得并不合格。

    母亲的角色则是爱与陪伴,温暖与希望。教育中需要做到安静、糊涂、示弱、守望、慈祥。

    从根源上来讲,父母扮演的角色意义是一样的。就是让孩子感受到

    1) 最温暖,最有爱的守护者

    2) 健康成长的教育者;

    3) 最智慧的成长导师;

    4) 可以依靠,最能信赖的陪伴者;

    5) 面临困难,成长困惑的倾听者

    6) 成长路上的鼓励者

    2

    你的需要≠孩子的需要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给予的就是孩子需要的,甚至还有个绑架思维就是,我给你的你必须的照做,我说的你必须的听。于是就有了很多与孩子的矛盾,滋生了孩子很多凭什么听你的不服气。

    父母忽略了一个事实是。绝大多数时候父母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就有了教育上的强加行为和情感操控。

    强加行为是什么呢,就是我认为你需要的就是你需要的,所以我要不断的去说,去做,去强化,达成目标。

    情感操控是,我是你妈,你的听我的;我是你爸,又不会害你。批评你有效果,那么我就批评你,实在没招了,我就哭,良心上谴责你,还是不听话,就列举出《养你的十万个不容易》,《你必须听话的十万个理由》,《听我的,没有为什么》。

    作为教育,有个大的动作就是沟通,我们都知道,沟通效果的好坏,很大一部分要看对方需要什么,对方接受到了什么,而不是仅仅是你做了什么。

    因此,教育孩子需要时机,这个时机如何去判断呢?那就是孩子准备好了,父母的干预再出现。

    3

    好的教育是,不给孩子贴标签

    阻碍懂孩子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你认为你真的很懂孩子。每个父母的内心深处,对自己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方方面面有自己的评价,或者假设。而且大都从个人感受出发。

    比如,我家孩子不听话,我家孩子据说太懒,我家孩子很笨,我家孩子一点责任心都没有等等。在我课程中对家长现场调查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会列举孩子的很多“特质“,在这里我们称作是标签,而且大多数都是负面的,消极的。

    相反,同样的问卷调查,或者评价表,我们去问孩子的同学,则是另一种场景。很仗义,够哥们,很爱学习,好聪明啊。而在我们很多孩子的训练课上,也会对孩子本人做小调查。这个过程,孩子是很忧愁的。一方面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一方面是自己心中个人的样子,一对比,模糊了,究竟自己什么样,也矛盾了。当我们去询问孩子,为什么觉得自己是这样的一个人的时候,孩子基本会说我妈就是这么认为的呀。追问孩子那么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呢,孩子羞涩的会说我觉得自己还行。

    一方面家长标签的来源是通过孩子做的事情。进而觉得孩子是怎么样的人,在教育中人和事一定要分开,就事论事,不说个人品质问题。关键的还有孩子会逐渐认同父母贴的坏标签,甚至会慢慢认同内化,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那么接下来的教育真的更难。

    4

    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和心理特征

    懂孩子,才能爱孩子。

    这里的懂,笔者认为有三层含义,一是尊重儿童成长规律,二是了解孩子阶段性心理特征;三是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尊重儿童成长规律,是教育孩子的开始

    现在流行一种教育观,就是越早越好,起跑线越来越早,各种能力开发越来越早。其实孩子的成长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是没有起跑线的,如果一定要找个起跑线,那么就是父母自身;其次各项能力的开发不一定越早越好,尊重规律和儿童成长关键期尤为重要。

    耶鲁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阿诺•格塞尔博士 Arnold Geisel)通过多项研究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孩子能力的发展不会因为教育训练而提前获得,我们无法使孩子的发展加速;所有想要加速孩子发展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孩子们的发展状况,只会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进行。”

    这一块知识很庞大,改天系统的为大家梳理。作为父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内心得有规律和关键期的这根弦。

    了解孩子成长的情感需求

    不管孩子在那个阶段,父母首先做到的都应该是尊重孩子。孩子和家庭其他成员一样,有被尊重,被爱,被信任,被理解,被积极倾听的需求。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好的时候,可以在这几方面下检视下自身。

    了解孩子阶段性心理特征

    随着孩子的成长,心理特征会有阶段性的变化,或者不同年龄段会有吐出的心理特征和需求,父母需要关注。

    1-2岁“不”字当头

    3岁友善,平静,充满安全感

    3岁半内向,焦虑,缺乏安全感

    4岁活泼、喜爱任何新鲜的事物

    5岁开朗而愉悦

    6岁顽固、自负、蛮不讲理

    一年级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专心程度不够

    二年级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

    三年级是转折期,慢慢开始自觉和内控

    四年级是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五年级竞争意识增强,更关注学习成绩

    六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

    初一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在乎别人的评价,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

    初二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

    初三“成人感”明显,自尊心增强,更渴望教师和家长的尊重与理解

    高一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高二容易自我怀疑,产生焦虑。

    高三社会意识进一步加强,但是面临高考等问题,让学生在各方面开始“分流”,会根据自己的安排和想法,安排自己的生活及其他。

    作者|罗清军,心理学科班出身,高级私人心理顾问,家庭教育指导师。每天五点三十分,陪伴每一个爱被爱的你,早起,晨跑,晨读,爱自己从此开始,学习、成长、改变一直在路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罗清军 | 读不懂孩子怎么想的?这篇文章讲的很全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dl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