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里人天天琢磨着要买学区房,可能是突然发现儿子天赋异禀,要不然就是想找点事缓解内心焦虑。
一方面,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买不起房,一方面,家长们却痴迷于买学区房送孩子上清华北大。
一方面,社会越来越卷,学历越来越贬值。另一方面,无论国家发布什么政策,如何强调房住不炒,学区房都眼见着越来越贵了。
这确实就是当前这个社会,最真实的现状。
这魔幻的对比,这紧迫的形势,到底是家长们疯了?还是社会变了?
首先必须承认,家长们并没有疯。
对我们这些没有有钱爸爸,靠考学留在一线城市的家长来说,这甚至是人生中做的最理性的投资,没有之一。
你认为,当一个家长买学区房时,他买的究竟是什么?
是冲着学位价值去的。在我们国家,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好的教育资源极度稀缺,只有少部分人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买下一套学区房,你就相当于给孩子提供了和稀缺教育资源挂钩的一定程度的确定性,也极大增加了上好大学的概率。好的学校总有独特的教育体系,老师都是名校硕士毕业,态度和责任心普遍更高,学生整体素质也更好。
附加的还有,孩子同学的家长,最低也是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分享育儿经验和信息,甚至还有可能,建立其他合作关系。
在这种长年累月的累积之下,一家人投资一套房子,所能得到的附加值不言而喻。
最差一步说,就算一切都做到位了,但孩子不是学习那块料,没考上好大学,家长损失什么了么?
几年前,你花800万买的学区房,历经几年折旧,白送了你一个学位,几年后你转手一卖,竟然还涨了好几百万。所以,看起来你买的是房,实际上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资格,投资升值的空间,以及不愁出手永远能找到下家的超高流动性。
这种投资,可比任何银行理财,股票基金收益都高的多稳得多啊。就凭这一点,哪个有点前瞻眼光又有点实力的家长能不动心呢?
所以,学区房贵的,有理有据。
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却开始质疑学历开始贬值,学历没有学区房值钱?
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学历是不能卖的,没法流通的。大胆猜测下,如果哪一天法律修改了,允许学历流通买卖,你还会觉得学历不值钱么?
1977年,我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了27万人,录取率为5%。2020年,我国有1031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了791万人,录取率为79%。
大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好找工作,很多人不得不读了硕士、博士,却发现这个社会越来越卷,工作越来越难。
但这绝不代表学历在贬值。因为大多数人都陷入了所谓的幸存者偏差,却忽视了统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点:
概率。
清华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就指出,剔除掉学生的先天能力、家庭背景因素以后,这些年,中国大学教育的平均回报率是10%,而高中教育回报率几乎是0。毕业于名牌大学、211大学,更是比普通高校的回报要高28%。
在胡润排行榜上,具有本科学历的富豪也会获得60倍的财富回报。北大清华能买得起学区房的人的比率,要远远高于普通学校毕业生。
所以,你看明白了么?媒体上一直在渲染的焦虑“清华北大毕业买不起房”,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不是因为学历越来越贬值越来越不值钱了,而是因为刚出校门的学历变现并没有那么快。你等工作十年十五年后再看看不同学历人的收入,看看他们的职业道路,社会地位,上升空间和子女教养等,你再来下判断,学历到底值不值钱,
为什么大多数中产阶级都如此热衷于买学区房?
因为大多数金融民工都是典型的通过读书改变阶级的人,也是学历教育的受益者。正因为有了名校学历,他们才有了更好的工作起点,更高的薪酬,也有了买房的底气,和学区房的投资基础。所以他们无比笃信学历,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甚至根本无法想象自己的下一代除了读书还有什么更好的路可走。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足够清醒,知道自己除了学历,其实一无所有。他们引以为傲的学历、智商、工作经验,统统无法传承给孩子,更无法让孩子复制自己的成功。
那怎么办呢?
如果一代不如一代无法避免,家长们总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孩子的成长之路加上一个确定性。毕竟,从既往的经验来看,学区房能够提供的成果一向直接——不平等的竞争优势,较高的升学率、上好大学的概率、和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可能。
这就够了,在一切都不确定的当下,焦虑的家长早就不求孩子们能继续阶级跃升了,能尽力保持住,不要阶级跌落就阿弥陀佛。
学历的外在贬值,不可避免带来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孩子的未来,承载着阶级的传承,极具重要性。而家长们能做什么呢?
既选不了学校,也选不了老师,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孩子。这个时候学区房恰到好处地出现了,说是给孩子最好的投资,其实是家长缓解焦虑的百忧解。
买了学区房,家长们还会焦虑么?
当然还会,因为百忧解这剂药,从来只能缓解,不能根治。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感觉,总比学历贬值所带给自己的无尽失落感,要好得多。
讲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而现在,决定我能不能过好这一生的最重要的人,老婆和儿子,都在等着我买学区房。我只能赶快筹钱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