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可能初看并不惊艳,但气质好,充满内在力量,芳华外溢。这些清华人的“不一样”或许会触发更多人的“不一样”。
2012年杀青,为清华百年校庆而拍摄,却迟到6年,这已然提升了好奇与期待。
之前看到电影预告:只问自由,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敢勇,只问盛放……无问西东。一部充满信念和力量的作品,期待更盛!
影片虽未达预期,但也丝毫不取巧、不讨好,真实、厚重、诚意十足。
气质型影片,初看算不上特漂亮,但耐看、内在丰富,让人愿意去探究,并沉浸其中回望、审视与思考。值得推荐。
确实,“不同的青春,共同的担当,它让你知道,中国青年该有的样子”。
5位主要人物我不迷信名校。多年前跟清华曾有特别的交集和渊源,以至于后来在五道口清华科技园工作时,每天从它门口经过、在它周边活动,却一次都未踏入。
这部电影带回了美好和想念。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也许清华会成为我的一个梦想。
跨越中国的近现代,从上世纪20年代到本世纪。4段故事分别代表着不同时代下清华人的共同追问与追求。
虽然主要人物都是清华学子,但初看之下,感觉四个故事相互串联的非线性叙事有点牵强,20年代的吴岭澜,30年代末的沈光耀、60年代的陈鹏王敏佳、现代的张果果。连人物的名字都带有浓烈的时代色彩。彼此间的故事没有交集,各不相干。最后发觉是人物关系的暗线串联:吴岭澜是沈光耀的教授,一直寻找真心、追问自我,他影响了沈光耀面对自己,追求正义、无畏和同情;沈光耀救助了孤儿陈鹏,陈鹏长大后考取清华为两弹一星奉献青春、坚定所爱,并让李想知道如何去爱;李想在边疆舍身救了张果果的父母,而张果果的父母则在儿子面对世俗、社会的彷徨时引导他忠于自己、回归初心。
传统命题作文的风格,结构稍落窠臼,非线性穿插的有点突兀,故事本身很好,讲的不够精彩,但在叙事和情感承接上,还是一个完整的闭环,能引人深思。而且细想来,作为一部清华百年献礼的电影,势必要选取几个大场景下的典型来串联百年文化和精神。
追问真心与真实
吴岭澜(陈楚生饰演)的20年代,五四运动刚刚过去,整个民族和国家处于一种飘摇与未知中,思潮和文化风起云涌,思索自由与真实,如何面的自己的内心。清华校长梅贻琦一语触醒吴岭澜:“真实,就是你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与喜悦”。
祖峰饰演清华校长梅贻琦,形神兼备这个段落没有丰满的故事性,只是一个立志实业最终转向文学的清华学子在探索与追问中的转变、清晰与坚定。虽略显单薄,但却是清华精神的初始和精髓。而且引出1924年的泰戈尔访华,当年京华知识界的盛事,徐志摩、林徽因随行陪侍也是一时佳话。
陈楚生就是吴岭瀾陈楚生自带书卷气和民国风,几乎是本色出演,虽戏份不算多,但他温隽沉着的气质,很能体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出身歌手,也不当红,却能和其他几个大牌演员并列为主演,陈楚生很让人惊喜,导演的识人和眼力确实别具一格。
从内心发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沈光耀的西南联大部分,是全片中的最精华。视觉上最具冲击力,情境上也最富感染性,是那种充满时代回响的光彩篇章。
西南联大是抗战烽火中的大学,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内迁西行组建而成。小时候一听大人说起中国的好大学就是这三所,可能也是源于西南联大的沿袭和影响?
铁皮屋下静坐听雨身处逆境但名师如云、英才辈出,国家危难却信念坚定、友爱团结。茅草校舍、静坐听雨、跑警报……那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时代,也是人性的光辉时代。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辉煌时期历史时空下西南联大与陈纳德组建的飞虎队相遇相聚,学生们为飞虎队翻译文章,介绍国情,提供情报,甚至参与战斗。沈光耀在民族危难之际,投笔从戎,身怀大爱驾机给孤儿们投送食品,最终舍生忘死,战敌于苍穹。
飞虎队与西南联大渊源颇深沈母那段话很触动人心:“没有什么是你祖上没有得到过的,但那不过是人生的幻光。”她希望儿子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祖上三代五将,太多的成就也有太多的牺牲,所以才有不得从军的家训。这种家世背景下的沈光耀,最终还是奋身投军,身出名门的道义选择,更显大义下的坚定和无畏。
沈光耀奋身投军整个段落充满着民族信念、家国情怀,强烈的闪现出那个时代的光彩与坚韧,最为动人。
王力宏也是歌手出身,但演技在线,加上超高颜值、帅酷的行头、光辉的人设,把这个部分撑的很好看。米雪扮演的沈母虽寥寥几个镜头,但那种隐忍、慈爱、克制、大气和雍容,拿捏精准,令人动容,演的真好。
米雪饰演沈母飞行教官也是一个惊喜,无论是做派、演技、谈吐都很引人,更由他口中说出:“这个世界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用内心发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王盛德饰演飞行教官不只敢勇,更为深情
陈鹏王敏佳生活的60年代,充满拼搏和激进,英雄榜样众多。那也是一个一石就能激起千层浪的疯狂时代,动荡不断,从众成风,形而上的意识形态中的无畏无惧。
陈鹏在九所的默默奉献、李想的踊跃支边,王敏佳因一个小谎和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受批判、许老师不幸的婚姻生活…..都是鲜明的时代烙印。
开始总觉得这个段落有点纷乱,尤其是许老师和许师母的情感生活占比过多,李想跟清华也没什么关系,后来感觉这两个部分不但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缩影,更是从情感和事业的两端来衬托陈鹏。许老师对许师母的情感发生变化,却被迫成婚,婚姻悲剧而生活不幸。李想则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支援边疆,却也因这种满腔热情而患得患失迷失了自我,间接造成王敏佳的悲剧。
跌入时代深渊的王敏佳而陈鹏既能以身许国,深赴大西北进行核研究,也能一直坚定自己的所爱,无怨无悔,甘心做那个给王敏佳托底的人。用他的正义和爱,给了王敏佳重生的力量,给了李想在边疆自我救赎的机会。
这里面有个情节特别印象深刻,就是陈鹏最初因“我有要照顾的人”而拒绝去九所时,学校的领导说的却是“不要因此对陈鹏有什么意见”。那个年代虽然有“又红又专”的教育方针,培养的是”听话出活”的革命人才,但可贵的是清华仍然能闪现出自由和民主的些微光芒。“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虽然没有被明匾镌刻出来,但一直保留在清华的骨子里。因此陈鹏也绝没有李想那样不顾一切的激进(当时的先进),并不会一味受时政的影响和左右,而是沿承了清华精神,选择面对自己的真心。
清华理工男陈鹏陈鹏这个人物其实很丰满,展现了事业和生活的两个层面。实际上,这个时期比民国、比抗战时的乱世更为复杂,在无法掌控的命运洪流里,更容易迷失,更难追寻自我。
身处大西北的陈鹏陈鹏是在对大时代、大是非的判断、辨别之后,表现出的一种坚持和真实。相对于吴岭澜面对的未来选择、沈光耀面对的民族危难而言,可能更不容易。这里面,也隐含了清华学子在关键时刻的清醒和理性,而这种能力和力量,是来自于清华的精神传承和始终面对自我。这个段落虽然不是最好看,但却最能体现清华人的忠于自我、明辨是非和砥砺前行。
只问初心
张果果的部分是最不好看的,也许是太现实,没有了其他三个故事因距离和历史而产生的美感。情节平常、人物普通,即使有张震的颜和演技,也还是感觉寡淡。但却最能让现代人直面内心。因为这样的人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张果果面对人性善恶的考验食品安全、尤其是婴幼儿奶粉的安全,是考验社会、人性和道德的问题。孩子代表着未来,也最能体现传承和希望。所以选取这个题材还是不错的,也顺理成章。
现代人没有诸多的时代选择,有的只是琐碎生活、职场争斗、利益法则,在是非的边界游走和骑墙。张果果无疑是社会的中坚分子,代表着主流群体,他高知高位,有温度有正义,但也一样工于心计,充满戒备,在善良面前也会打鼓和设防。最后还是在父母的言教下,选择相信、选择爱,重新审视自我,追随自己的初心。这个群体最终的走向和作为,是社会变得更好的基石和希望。而被他帮助的四胞胎,无疑是明示了代代不已的继续传承。
面对自己的真心和真性
电影的难能之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塑造经典,触动人心。这部电影集合了一众好演员,力求让每个人物都丝丝入扣,还原时代风貌,已属难得。更不易的是,他们演绎的都是普通人,并无大师的典型事迹,于静水深流下,现波澜壮阔。我特别喜欢《无问西东》的,就是以普通人衬托时代,让大师们在背后闪现的那种惊鸿一瞥,让人回味无穷,也更感触至深。
大师隐现在时代的背影下百年来,除了清华人,有多少人知道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多少人知道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而这部电影也许是很典型的一次在大众层面的普及,在不断的自我追问和现实面对中,彰显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
一部电影可以故事讲的不那么精彩,或者衔接不那么流畅,但是如果它很明确的传递了一种力量,引发了思考,让人的所思所求更加明确,就是上乘之作。如果能由一群人的“不一样”,影响更多人的“不一样”,那是它最大的价值。
我是带着7岁的孩子一起看的,也许看不懂,但小小的人儿也安静的看完了整场,还告诉我说“最后的历史人物那段很好看”。我想孩子还并不知道这些大师,只是翻看过家里的《老照片》系列,比较熟悉这种黑白图片风格,觉得亲切而已,但浸润和影响也许在不经意间形成。
《无问西东》是一部好片。用真实和真诚,展现了真正的历史芳华和人性的芳华。
永远年轻不要惶恐,也不要忘记真心和真性。只要记住,青春也就只有这些日子。
——《无问西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