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品思导图读书会2018
为写作攒点内力 ——读《大师们的写作课》23/50

为写作攒点内力 ——读《大师们的写作课》23/50

作者: 飞翔的涂涂 | 来源:发表于2018-06-20 16:53 被阅读315次

    书名:大师们的写作课
    作者:舒明月

    不知道在你的心中,是否有一个作家梦?我是有的。这个梦从高中一直做到现在,我坚信:这辈子,我一定会出一本书。

    加之自己是语文老师,到了书店就会有意无意地去寻一些写作指导方面的书。说实话,推陈出新的不多,但是青年作家舒明月的这本《大师们的写作课》就这么入了我的眼。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正在去往西安的飞机上,序言的第一页里就有这样一段文字:

    必须阅读经典作品,取法乎上,写作才有可能获得实质提升。
    怎样取法呢?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坚决不要跟从多年来统治着中学语文课堂,在高校文学系也占据半壁江山的那种陈词滥调:使用了什么手法,寄托了什么情感,表现了什么精神,传达了什么思想……分析完章完全踩不到点上,简直就像神婆在摇铃跳舞,自欺欺人。可怕的是,体制已批量产出了成千上万个神婆,戕害了或正戕害着无数未来花朵的审美品味。

    当时就笑喷了,拿给旁边的同事看。突然被冠上了“神婆”的骂名,被这样pia pia pia地打了脸,还觉得挺言之有理的,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们俩。

    接下来,看到序言里解读鲁迅《秋夜》的著名起段: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还记得中学老师是怎么讲解的吗?“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要赞颂的对象,使读者有一个强烈的印象。”嗯,这样的调调是那么的熟悉,课堂上,不是也经常从自己的口中迸出么?
    可是,这里,作者借鉴了台湾小说奇才张大春的说法:
    这是作者站在后园里,缓慢转移目光,在逐一审视两株枣树啊。枣树只是鲁迅为了铺陈秋夜的天空所伏下的引子,只是为读者安顿一种缓慢的观察情境,以便进入接下来的五个句子。

    于是,我静下心来,用心地跟读鲁迅的文字,我发现,我大脑里呈现出的情境——镜头的转移以及画面的切换,真的和张大春所言如出一辙。
    此时,我已经被深深地折服,为张大春,更为有这样独特视角的舒明月。

    除了飞机上的两小时,端午节那天,在书桌前,从下午4点一直坐到晚上11点,一鼓作气地细细品读完这本书。
    吸引我的,是内容,还有文字。


    《大师们的写作课》分享提纲.jpeg

    书本的内容分成“内容篇”“技能篇”和“拓展篇”,我将摘取其中感受最深的精华部分,与大家分享。

    内容篇

    1、写景
    小学生目前训练的作文主要是写景类和叙事类。一遇到写景的文章,要写出景物特点的时候,这样的字眼就频频出镜了:水好清啊,山好高啊,树好绿啊,景好美啊……通篇主观都非常浓烈,虽然不至于沦为马景涛式的浮夸呐喊,但也是相当的自恋啊。

    每到这种时候,我总是对学生说:不要把老师当傻瓜,不要把读者当傻瓜。就如《桂林山水》,全文没有一个“美”字,可是读完文章,就是能给人舒心熨帖的美感。你就老老实实地观察、凝视,抓取特征,老老实实、面面俱到地交代你所看到的。
    所以作者的第一个建议:写花卉,还是忠实地走传统的路子吧:

    ……什么形什么色,花几瓣叶几片,何时开何时败。好比绘画中的写生与临摹,这些都属于基本功。

    第二个建议,就是不要滥用幼稚的拟人,文艺腔的拟人,以免落入俗套,就像中学课本偏爱的那一类文章,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还有什么郭敬明一派的“寂寞的河流”“愤怒的蔷薇”“沉默的青山”……
    一股脑儿地将自己的情绪倾倒在花花草草上。

    于是我们学生的作文中也常常出现这样的句子:“我走在上学的路上,路旁的小草对我点头,花儿对我微笑”,甚至于一不小心就将一篇写景的文章变成了童话。

    所以,作者建议,除非,你能整点出奇的效果,像汪曾祺写栀子花那样: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2、萌物
    作者说:

    虚构作品中酌量添加萌物可大大添加阅读趣味。

    其实不光是虚构作品,平时的写作,尤其是小学生的写作中会经常提到我们的汪星人、喵星人,以及其他的萌物。小学语文课本中《珍珠鸟》《猫》《白鹅》等,像这样的写动物的文章,学生也是非常非常喜欢的。

    但是如同写景一样,作者建议:

    仍然不要一厢情愿地给它们虚拟出多少情绪和心理,就是本本分分地为现实制作拓本。即便免不了要用点拟人手法,免不了要揣度其心理,也要点到为止,忌讳没有节制。

    这一点真是说到我心坎儿上去了:拟人过多,揣测过度这样的现象,在小学生作文里比比皆是。尤其是刚刚学习写动物的时候,你都不清楚小作者笔下的是萌萌哒小动物,还是披着动物皮的“小怪物”。

    技法篇

    1、标点
    标点的妙用,写作的人都知道。可是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咱们好多孩子都是“一逗到底”,感叹号、问号、破折号、省略号这四大护法早就被丢到爪洼国了。

    在书里,作者就举出了鲁迅和大咕咕咕鸡的文章,他们在标点上的妙用。
    鲁迅的《故乡》: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啦?……”

    简简单单的几个标点,把“惊喜”“停顿”“欲言又止”表达得淋漓尽致,哪里还需要什么其他的修饰词?如果这是剧本的话,演员一看就知道该怎么演。

    三个感叹号连用:

    “道翁!!!”四铭愤愤地叫。

    还有任性的省略号:

    灰土,灰土,…………………………灰土……

    看着就像是灰土扑面而来。

    还有在互联网时代大放异彩的标点界“小公举”——波浪号,也曾出现在鲁迅的文章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是这样的: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被网友奉为语言“特师”的大咕咕咕鸡,经常在微博里唱歌,每次都少不了这个波浪号:

    大家好我要唱了!你这样~一个luei人~
    让我欢喜让我忧~~让我甘心为了你~付出我所有~~就请你给我多一点点时!间!再多一点点温!柔!不要一切都带走!

    读上面一段,谁还不跟着心中默唱出来?而且,“时间”“温柔”两处的感叹号正合着音乐的高低和停顿,无比妥帖啊!

    2、造语
    造语,用杜甫的话说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直白一点,就是出奇制胜,靠一点出乎意料的妙趣来令人印象深刻。

    作者用这首著名的打油诗来举例:

    天地一笼笼,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是描写雪景的。通篇写雪,却没有一个“雪”字。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还是白呀,这该如何结尾呢?就在读者还执着于颜色时,作者交上了满意的答卷——一句“白狗身上肿”真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让人哑然失笑啊。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还有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两首诗相邻的两句都在下一句进行了一个转折,这样的转折看似是相对立的,但是又蕴含着奇妙的合理性。作者用这样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作者还举出了台湾作家简媜的一篇散文中的句子:

    我是她胸襟上的丝绣帕,髻上的红彩花,岁月碾过的茅茨土屋里忽然照见的一只乳燕。

    一连三个比喻,前两句相似,都是讲姆妈视长孙女有如乡间妇人难得的饰品,万般珍爱;第三句突然化静为动,由短及长,又夹杂了动词。整句话用一种特别的、意想不到的画面和韵律结合着来呈现,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审美体验。

    造语是一门技术活。该如何提升自己的“造语”能力呢?
    作者说,要读诗,读精选的现代诗和“深具造语精神”的古典诗人的作品,比如杜甫、李贺、温庭筠等。

    功利地挑拣出诗中的零珠碎玉,企图以诗人的敏锐语句来刺激自己日渐麻木的文学肌体,以此更新我们的语言,拓展我们的造语思路。

    我想起高中到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我一直喜欢读一本小刊物《散文诗》,那时候还不知道“造语”,但那几年的摘抄、品读确实丰富了我的语言库,之前写天空只会用“天空”,后来会用“苍穹”,少有的几篇文字发于报刊,也都是在那几年。

    3、通灵
    书中对“通灵”这个词没有具体的解释,她只在这一节的开篇这样写道:

    很多读者问过风景怎么写,先说其中一个窍门:写风景最好有动态。

    所以我想,“通灵”简单一点的理解是不是:事物或者风景有了灵气。

    作者以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为例:

    风景们遇到菲茨杰拉德可算是遭了殃,因为他从不遵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美德,没有动态创造动态也要写,无中生有,兴风作浪,怎么着都要给搅扰个透。

    看他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如何写草坪:

    草坪从海滩发足奔向大门,一路奔了有四百来米,跨过日晷、砖径和绚烂的花园——终于奔到房前,像是借助于奔跑的势头,一跃而成绿油油的常青藤继续向上。迎面,一排法式落地窗破绿壁而出,金光闪闪……

    看,好端端一个静如处子的草坪,生生被他写得动如脱兔了。这种“通灵”手法简直就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了。

    4、情感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他的一篇文章里提到:

    在我看来,第一流的小说必须具备一个特质:情感的真实。

    其实,何止是小说,我认为所有的文章都应该是自己真实而细微的情感的记录,小学生写作文更是如此。
    曹文轩先生去年到我们学校给孩子们讲写作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你的脚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的生活就是你最好的写作资源。记录自己真实的生活,书写自己真实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与读者产生共情,才能打动读者。

    《笑傲江湖》中写令狐冲率众攻打少林寺的时候,少林寺寺内寺外聚集英雄豪士有数千之众,但为气氛所摄,四下里万籁无声。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关头,令狐冲在想些什么呢?

    令狐冲心中忽想:“小师妹这时候不知在干什么?”

    他现在是率众去救他未来的妻子,战争一触即发,可是没人知道他心里竟是这样一点温柔的、飘渺的心事。金庸就在那剑拔弩张的火热当中,笔锋轻轻巧巧地转了一下,令狐冲的心事,那样一份鬼使神差,如影随形的思念,就这样浑然天成地表现了出来。

    武志红在一篇文章里说:“钱钟书的《围城》未被我列入第一流的小说,因为小说中一些关键情节的推进缺乏情感的真实。”

    小学生的文字如若记录的是真实的生活,总会有一些灵动的色彩和令你哑然失笑的纯真;但是终究,我们的感觉太迟钝了,因为从小就被许多隐秘的教条束缚住,被假大空的语言环境所干扰。不管生活是一首诗,一幅画,还是一捧泪,我们既不懂得去撷取,更不懂得用文字去流露和宣泄。

    拓展篇

    1、互文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看似各说两件事,其实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但是在这本书里,用作者的话说,是“语言的杂交,掌控得好就是创意”。

    这一节里,作者以严歌苓作为范例,从她的作品中总结出了三条规律:
    第一条,动词的活用
    严歌苓的动词用得机灵俏皮,花样迭出。
    她把属于动物的动词给植物用:

    竹叶响起来,竹林跟着哆嗦了好一阵,笋子才给拔起来。

    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写植物的时候用到的拟人手法,几乎都属于这一种。

    把属于动物的动词给人用:

    郑大全笑笑,在她枯焦干瘦的脸上了个吻。

    把非生物的给生物用:

    老柴从玻璃上将自己下来,着眼睛,向四周看。

    把生物的给非生物用:

    郑大全觉得一腔内脏都饿得乱,发出很丑恶的声响。

    虚实转换:

    老式电话铃回声四

    其实,不难发现,所有活用的动词都含着一个比喻,但是如果都改写成比喻句,就丧失了明快机智,而且太文艺了。

    第二条,画面感
    那些大导演们之所以接踵而至地买严歌苓的小说改编,就是因为画面都在那儿,上手就能拍。
    所谓的画面感,最简单的理解是文字中有色彩和浓淡,有线条和造型。这一点还是比较常见的。

    再就是能将一般作者不那么容易写成画面的情形写成画面。比如下面这句:

    他站在一帮黄皮肤“亲戚老表”里,喉结大幅度升降。

    “喉结大幅度升降”指的是“不住地吞咽口水”,后者是我们通过观察人物的动作总结出来的,比较常见。可是你发现,“喉结大幅度升降”是不是像电影里的表现手法,是不是一种微妙调控之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感觉更真实?

    这种由外向内的写法,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两条练习的捷径:

    一是可以搜罗演员们关于表演,关于人物表情动作的细节论述;
    二是现在流行的”微表情学“,对于人物心理和细微表情的联系研究颇多,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然后还有凸显的手法,这个就相当于电影的特写镜头,把人物的一段情绪若干倍放大、夸张,给读者带来更为强烈的刺激。

    第三条,中英互文
    我们平时写眼睛,总说“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严歌苓觉得这样非常俗气,就形容成“一双多汁的眼睛”。
    因为英文中常用“saucy”来形容眼睛,带有调皮大胆的意思;而saucy的同根词sauce最常见的用法是调味汁。如此一番联想,严歌苓就创造出了“多汁的眼睛”。

    德国汉学家顾彬曾说:中国现代作家之所以比当代作家厉害出一大截,不仅因为他们对文言的掌握,也因为他们对西文的借鉴。

    2、社会
    这里所说的“社会”,是指写出的文章不要只是自嗨,而要写给大家看,要注意用户体验。
    什么样的文章才能脱离自嗨圈,写给大家看呢?作者说,应该是有趣、有用、有料、有力的文章。

    先说有趣
    所有人都爱看幽默诙谐、促狭逗贫的文章;而只要是被广泛阅读的文字,也都具备“有趣”这个特质。就算是严肃文学的大家,如鲁迅、张爱玲、沈从文,他们哪一个的文章不是常常害得读者捧腹的?

    如何才能培养有趣的种子呢?作者说,“充足的熟悉度和好感值是有趣的土壤。”
    假如你观察过小情侣,你会发现人在亲密关系中几乎都是鬼马精灵的。所以只有将读者视为亲近的人(最好是情人),才有趣得起来。而写文章的人,文章写得好的人,必定是最愿意与他人共情、和他人连接的。

    再说有用
    有用就是要写些实用型的,技能传授类的文章,也就是所谓的“干货”文章。如今的写作都是互动式写作,必须与读者相关,对读者有用。

    有料,就是有真实的见闻经历,有独属于你的新鲜的细节。
    独独属于你自己的,哪怕想象力以及写作能力都十分高超的人,只要不在其位,不临其境,就很难编造出来的那些细节,才是合格的“料”。

    那么,就育儿、亲子类的文章来说,应该发掘的是什么样的料呢?是那种没有当过爹妈,没有过怀孕养育孩子经历的人难以想象和编造出来的细节。

    之前看湖南电视台的《爸爸去哪儿》,李湘女儿和她爸一起住在山村农家,她指着堆在墙角烧完了的蜂窝煤,问:“爸爸,这是藕吗?”这绝对是超棒的一个细节。想象力再高超,再想模拟童真的作家也编不出来。

    最后就是有力。有力包括审美的力度和情感的力度。

    有关审美的力度。古诗词并不幽默,也不实用,而是都是抒发情感的套路,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因为美啊!美就打动人心!

    审美的力度是“四有”里面最能体现手艺的一部分,是可以提升的。
    文字美感的提升,在阅读方面,作者建议应该读古代作品(诗歌、文言和旧小说),现代作品(1919—1949)和台湾一系的经典作家(白先勇、简媜等),大陆当代的也就汪曾祺、阿城等屈指可数的几位。
    阅读的同时,还要配以解析。在读作品的时候,看看某位作家的文字好在哪里,有什么技法可以学习啊。

    有关情感的力度。人们总是喜欢看情感充沛的、酣畅淋漓的文章,平淡的东西不招人待见,激不起内心的波澜,无法引起共鸣啊。
    所以,看文章,也是想要看人的精神、情感能达到什么极限。
    所以,如果你对什么东西有强烈的爱憎,或者对某一方面非常敏感,或者狂喜过,崩溃过,心如死灰过,死灰又复燃过,这都是写作宝贵的资源库啊,绝对不是丢人需要掩盖的,绝对是要在文章中把它展露出来的。


    一口气读下来,不仅仅是因为书中内容干货十足,作者幽默、接地气,又不乏犀利的文字也是让我乐在其中的原因。

    “技法——情感”这一节里,说到钱钟书的《围城》情感描绘缺乏真实感的时候,作者这样描述:

    钱钟书两性通杀,全然一副冷硬心肠。这种写作姿态堪比法海,法海永远不屑于去懂得情爱,只抱持着物种的优越感,必除妖孽而后快。钱老先生大概是太聪明,太拎得清了,因此对于挣扎于俗世的男女始终有一种智商的优越感:“瞧你们这些笨人,做出种种丑态!哈哈!”

    “技法——节制”这节,说冯唐是如何毁在没有节制上的,作者的描述是:

    读冯唐作品时,这套认知学的理论陪伴我如悬臂之剑,忍无可忍之际,我就抽出宝剑对着冯唐一指,做出个封喉的架势,方才能解解郁闷,精神胜利一场。

    说到“模仿”,

    中国文学也有类似的典型事例,五四时期,尽管已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人们舞文弄墨起来,却还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

    说到“新秀”,

    文学界长江后浪推前浪,更澎湃更生猛的后浪,快点把那些孱弱的令人腻味的前浪推到沙滩上吧!

    当然,更多的,应该是文字中散发出的古典文学的魅力:

    那些千百年来令人悦于目餮于心的诗词歌赋,说到底,有什么深邃思想伟大哲学呢?可是,它仍旧那样吸引你,当你喝了点小酒微醺时,谈了场恋爱沉沦处,道了声别离黯然刻,那些字句就纷至沓来,漫天星斗一般装饰你的世界。

    《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为高鹗所写,在对比两者对女子容貌的描写后,作者在引用宝玉被蒙在鼓里娶了宝钗时,评价高鹗“笔力不济”,这样写到:

    宝玉怔了,我也怔了……敢问“只见她盛装艳服,丰肩愞体,鬟低鬓軃,眼瞤息微,真是荷粉露垂,杏花烟润了”这一句是个什么鬼?高鹗到底扛不住陈腐的过往文本的重压,只知道新妇揭了盖头,话本里小说里照常都是要色迷迷铺陈一番的。可是高鹗啊高鹗,这样写你置宝玉于何地?娶林妹妹是他“从古至今天上人间第一件畅心满意的事了”,这不还是高鹗你在同一回里写的话吗?如今福祸陡转的关头,天上人间两茫茫,你不叫宝玉背过气去,或是发起癫来,却叫他精分着把宝钗的肉体细细品鉴了一回……戏曲到了这关头也会铙钹大作,然后大段唱舞的,一个多么关键的戏点啊,生生被过往文本毁了。

    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文笔,文中比比皆是。

    书中评价《安娜·卡列尼娜》,说,艺术到极致拼的是人格;看完这本书,我想说:艺术拼的还有内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陈瑜Ada:我的收获:

                    1.结尾的时候,涂老师提到有人说艺术最后拼的是人格,但涂老师说最后拼的也有内力,很赞同这句话,内力便是一个人的底蕴,最根基的东西;

                   2.我的感受,整个分享听下来酣畅淋漓,特别过瘾,涂老师的声音好好听,歌声也动人,觉得当涂老师的学生很幸福,听完涂老师的分享,这本书列为了我的阅读清单;

                   3.我的思考:对于很多流行或者视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常常是怀着敬畏的心情去阅读和学习,却忘记了,经典也是需要品读的,经典中也并不是所有的手法都值得学习,正如书中作者对高鄂续写的《红楼梦》中宝玉发现自己被骗娶了宝钗片段的评价。

        谢谢涂老师的分享。
      • 品思陈资璧Phoebe:喜欢涂涂的分享,清晰清新又清楚,跟大家有同感,听书的过程很享受,也有触发。最大的收获要写出富有情感的文字往往不拘泥于技术,甚至是抛开技法,这一点有很深的同频振动。谢谢涂涂用心精彩的分享与记录,对于鲁迅那两棵枣树印象深刻:blush:
      • 張恬嘉:我的心得收获:
        1.“没写美,却能呈现美。”觉得这样的境界很厉害!让我想到,学习思维导图不也是吗?不需要每次都画出导图,而是脑中随时有导图、思维方式都用到导图的精神。需要画出来呈现时我有能力,平时应用时不画导图我也可以。提醒自己时刻努力!
        2.“财富就在足下”、“共情”、“呈现真实的情感”。要将自己的感情裸露的呈现需要多大的勇气呀!那是真实的面对自己、揭露。而“财富就在足下”,自己身上拥有很多,要用;也常常检视自己,哪里还需要学习、更好,也要内化输出。让我再次想到“输入就是为了输出”,不就是这样循环的吗?
        3.“画面感”。平铺直述没画面就没感觉,没感觉就无法吸引人注意⋯👍👍👍
        品思陈资璧Phoebe:@張恬嘉 妳脑中看不见的思维导图发功啦:smile:

      本文标题:为写作攒点内力 ——读《大师们的写作课》23/5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jx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