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杂家杂谭
张国焘与遵义会议

张国焘与遵义会议

作者: 佘克宁 | 来源:发表于2018-06-03 07:59 被阅读161次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通过的决议,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项:一是免除博古(秦邦宪)党的最高领导人职务,由洛甫(张闻天)担任党的总负责;二是明确周恩来为“党委托的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三是增选毛为政治局常委,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

    遵义会议后,陈云受中央委托,到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会议的情况以及会议通过的决议。当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前来会师的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张国焘认为,遵义会议不具合法性,拒绝接受遵义会议的决议。

    张国焘手握重兵,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的人数比例大致不低于8:1,张国焘觊觎红军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对于军队指挥权的人事调整,在苏区时代实乃家常便饭,类似于陈桥兵变在频繁兵变的五代,发生时也会被视为“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的兵变。

    一直以来,张国焘并未建立与共产国际总部的紧密关系,造成张国焘看待遵义会议的方式,近似于五代军人看待陈桥兵变的方式。张国焘的觊觎最终失败,张国焘过于迷信暂时的武力优势,并错误的以为这种优势可以转化为资本。其实能够改变结果的,不是8:1的武力对比,而是总部的态度。

    斯大林等莫斯科大佬看待革命战友的态度向来是:如果革命战友是失败的,说明革命战友是错误的,错误的革命战友是可以弃之不顾的。因此,张国焘面对的是被“弃之不顾”之格局,也就是面对必须接受既成事实的格局,在尚未具备“抢夺”的条件下,“争夺”是必定失败的。

    张国焘拒绝接受遵义会议决议的理由是:遵义会议只是部分政治局委员参加的会议,在其他政治局委员(接近一半)未参会甚至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关于党和军队的高层人事任免,不具合法性。

    张国焘的理由,如果情景置换,类似于张献忠不接受在自己没有参加的情况下,高迎祥与李自成通过“群英会”安排各路首领的位置,也可以理解为黄巢不接受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王仙芝私下接受唐政府的招安。

    张国焘显然辜负了共产国际多年来对其阶级兄弟的培养,如果换成是没有一兵一卒的王明,不会以张国焘的方式对待遵义会议的决议。王明抗战初以“钦差大臣”的形象回国,奔赴抗战前线组建长江局,王明就敢于以凌驾于中央之上的姿态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其中的原因,无非是王明比张国焘更清楚远东革命的“内幕”:共产国际的支部只能听命于总部。

    支部也许会有“总部鞭长莫及”的错觉,但总部虽然不一定能控制自己人,却能够控制“自己人的敌人”。莫斯科总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合作管道一旦重建,就足以左右陕北的命运,管道的畅通,保证了陕北的安全。而在炮火连天的长征途中,国民政府的公开悬赏,无异于发布格杀勿论的公告,究其原因,无非是知道斯大林一方面对蒋介石的背叛耿耿于怀,另一方面对苏区的失败不予原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国焘与遵义会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nd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