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喜欢把“别人家的孩子”拿来做对比,他们觉得这样可以激励我们,来让我们更加用功的学习,但其实他们错了,害我们的恰恰是“别人家的孩子”。(求求宁康康,写的很辛苦,第二次在网络上写文章)

习得性无助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做了一个关于狗的实验。

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制造出一种声音,然后电击狗。于是被关在笼子里的狗就被电得四处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却又无法逃出笼子。

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却再也不狂奔了。
后来,塞利就在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但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还没等电击出现呢,就倒地呻吟和颤抖。
为什么它们会这样,连“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这些本能都没有了呢?因为它们已经知道,那些是无用的。
所以其实困住它的并不是这个开门的牢笼,而是曾经那个它怎么冲都冲不出去的牢笼。
虽然是宠物做的实验,但人也符合,小时候我们和“别人家的孩子”智商相差无几,考试成绩的差异让我们慢慢的习得性无助,我们开始承认他们是否确实是比自己聪明,就在我们还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学习这块料时,就已经被“别人家的孩子”害了。
我们和天才相差有多远
我认为天才是存在的。
比如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是公认的天才,但在那个时代,大家都说约翰•冯•诺依曼更加聪明,据说他可以将计算机需要一晚上算完的题用半小时算出来,当时的计算机每秒只能进行5000次运算。

会有人说我们和天才相差的就是智商,我们小时候应该有过智商的测试,每个人的智商相差都不会很大,只会起伏在平均线一点点,但有些智商高一点的人学习也并不是很好,相反智商没有他们高的人反而学习成绩很高,这就能看来智商不是影响成绩的根本原因,成绩好的同学他们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但就是呢些高一点的,心思没放对,也会习得性无助,最终觉得自己就不是学习的料。
虽说天才有过人之处,但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差异可能不是智商上的差异,而是在其他方面,比如在认识上、见识上、勇气上或方法上,所以我们要避免习得性无助,不要“别人家的孩子”影响了我们,可以试着学习他们做事的方法,这也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能看到这里的人真的很谢谢,祝你越来越好,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