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人父母者,在对待孩子身体健康这件事上,是愿意倾尽心力去做的吧。我们都希望孩子的 一日三餐能做到饮食均衡,身体棒棒。
不过很多父母可能忽略了孩子的另外一种饮食健康,那就是阅读,这种给头脑的饮食。
这是台湾作者郝明义在他写的《越读者》中提出来的理念。
郝明义把阅读当作饮食来谈,他认为阅读是给头脑的饮食。
我们要看重孩子的身体发育,也同时要看重孩子的心智发育。
但是,鲜少有父母重视孩子的头脑饮食像重视孩子身体所需的一日三餐一样。
作者的观点是,中学六年,对于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来说,是其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身体需要大量且丰富的饮食。这一点,父母们都知道。但是父母们所不知道,或者可以说知道但远远不够重视的是,中学的六年,同样也是孩子的头脑需要寻觅大量而丰富的阅读的时间,以便为日后的人生开启各种不同的想象与可能。
郝明义认为,中学六年,学生最该做的是随意而广泛的阅读探索,这有助于日后发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生方向。
既然阅读如饮食,那就一定要寻找一种“阅读的平衡”。
遗憾的是,现在的小学生、初中生,没有几个学生不是在课后要上几个辅导班的。在校时间已是学业繁重,离校参加辅导班,他们又还能有多少时间留给自己用于广泛而随意地阅读?
家长认为艺术类的辅导班,有助于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与擅长点。学科类的课外辅导班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成绩,人人都上课外培训班,我家孩子不上,岂不是要落后于他同龄人的起跑线?名额都靠抢的某某思都不叫补习班了,叫培优,更是助长、放大了家长的焦虑。大把的家长为了孩子学业上的“优”而心甘情愿的掏腰包。
其实所谓的培优并非引领你的孩子心智成长,不过就是对学生教材的超纲、超前讲。
作者郝明义说,如果把阅读看作是饮食,教材充其量不过是补充营养的维生素,语文是维生素A,数学是维生素B。至于补习班,它不过是提供大量兴奋剂的派对。
如果一个少年在他心智成长的六年关键时期,他的阅读视野全部放在教科书和考试用书上,会给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有两种,一是破坏了他阅读的时间与胃口。二是破坏了他对人生的想象。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在大学毕业之后,一年连一本书都看不完。将近二十年的教育居然没能帮助一个人建立起他的阅读兴趣,是件很遗憾的事。而这件憾事的起因,或许就是跟青少年时期,被教科书和补习班大量的题海败坏了阅读的胃口有关。
很多人可能需要在走向社会之后,再花费数年的时间去重建自己的阅读兴趣。
阅读上的失衡,必会造成心理上的匮乏,就如同一个挑食的人,身体会缺少某种元素一样。而内心的匮乏对个体的影响可能要比身体某种元素的缺失杀伤力吏更大。
我们要培育的孩子,并非能考高分上名校就可以了。有例为证,有次我看撒贝宁主持的《开讲了》,在演讲嘉宾结束演讲后,现场观众可以提问,有位北京某名校的毕业生说自己很迷茫,马上要毕业了,却分辨不清内心的方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演讲嘉宾无奈的叹息着说:“你是名校毕业生,大学快毕业了,仍不知道自已想要干什么?”
这样的大学生其实挺多的,是什么让一个年轻人在大学毕业,本应是充满激情的年龄对人生和未来没有了多少好奇与想象?
这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地方。
另外作者郝明义提及,阅读并非一定是指文字与书,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从长期来说,我们可以相信网络终究要取代书籍。这是一种历史必然,只是时间还要多久?暂时还不得知。
我留意了一下,《越读者》这本书在2009年出版,距今已快十年,十年间,互联网世界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下的青少年处在一个互联网时代,作为父母,可以用轻松一点的态度对待孩子用电子产品。因为阅读,可以是文字与书,也可以是图像阅读、影音阅读、多媒体阅读。可以不必为孩子接触电子产品而焦虑不安(深陷电子产品,只沉迷于游戏的孩子不在此讨论范围)。
其实最算是当下网络阅读极为方便的年代,我仍认为一个孩子,应该在他小学阶段以多接触实体书为好,待他与文字建立起一种联结,内心已有一定的分辩能力之后再去接触网络阅读,对孩子会更好些。
就如作者郝明义所说,这是一个越界的年代,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做一个充分掌握时代特色的跨界阅读者。未来他成年之后,不论是他可能创造的财富,还是他单纯身为读者所能享受、实现的人生,都会远远不同于其他人的想象。
这话也同样适合于所有人。
希望天下父母都能收获一个有宁静内心和广阔胸怀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