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到群里的“人民数学家”陈诗峰先生发的一段文字:
喜欢和擅长是不同的,很多人是因为某些科目在同龄人竞争中有优势而喜欢,一旦环境变了,优势不复或竞争不存在了,就不喜欢。这种不是真正喜欢。真正的兴趣是发现学科内在的美,不过自己处在什么外部竞争位置,都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好汗水。教育有一个很难的任务,就是引导孩子真正喜欢一个学科。而不仅仅是简单粗暴地让他显得擅长于此。
其他群友补充到:能放下分数还用心钻研的是喜欢吧。
我特别认同他们的观点。
这里先说一段昨天下午,和一个朋友讨论游戏的问题。
他说他小学五六年级时迷上了游戏厅里的格斗游戏,有机会就往那里跑,没钱哪怕是看别人玩也要去。但是,在持续了一年多以后就突然厌恶了,再也不肯进游戏厅半步。
我回想我小时候不玩游戏主要原因可能是玩不好,觉得没有意思。高中和大学,我那时热衷于体育运动,骑着自信车窜门,和同学、熟人闲聊天,或者看看闲书。
就是现在,我不愿意玩游戏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玩不好,所以没有兴趣。
我有个高中同学,虽然身高不是特别突出,但体育成绩特别突出。我问过他,原来他小学时发育早,因为比同龄人有身高优势,于是被送到体工大队训练,因为经过专业的训练,所以等同龄人身高也跟上来,但是在比赛时是难以战胜他的。
他的专长和刘翔一样,110米跨栏。校运会如果是跑100米或者200米,他很难进入前三名,但是跨栏,他是绝对的冠军。在高考之前,他几乎每天下午都要训练,有的训练看起来特别枯燥,比如扶着墙反复地迈腿,目的是要让档部能恰好过栏,不要太高,不能太低。
那一些短跑厉害的同学,因为跨栏的技术不如他,所以在110米跨栏项目上就比不过他。
昨天早上,我带妹妹出门前顺便检查了一下哥哥的书包,我看到有一本我给他买的奥数书。他说老师要求他们每天带一本书。我问他有没有看带着的书,他说他每天都看一会,已经坚持半个月了。
他的数学成绩好,所以他喜欢学数学。他喜欢学数学,所以他现在数学成绩好。相反,他语文成绩不好,所以不喜欢语文。不喜欢语文,所以语文成绩好。
我又想起老大,当年下决心送她出国就是因为她和英语老师处理不好关系,所以不喜欢学英语,所以英语成绩不好,以至于到了澳洲英语依然是弱项。直到高三,为了把物理学好,在老师的指导下猛读物理学的经典书籍,结果无意中将英语学成学校的第一,竟然拿到英语学科奖,后来考雅思得到极高的分数。
所以陈诗峰先生的说法是对的。孩子成长的过程离不开家长的帮助,家长是帮孩子培养兴趣,还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天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