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本书的精华内容。
A1、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来认识痛苦。
一、痛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
1、一部分是伤痛。是那些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不幸造成的,这部分我们无法控制。比如爱人出轨、意外事故、亲人离世。
2、另一部分是抗拒。这部分源于我们自己在伤痛之上添加的肉体或情感上的压力。
伤痛加上抗拒,痛苦成倍增长。
正如吉莫教授所说:人生中大多数痛苦,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二、莫吉教授也并不主张快速而彻底地接纳伤痛,而是循序渐进地去接受。
具体来说,有五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反感。
当我们经历了不愉快的事情,会感觉非常不舒服,想要逃避这种感觉。这一阶段我们可能情绪崩溃、歇斯底里,也可能无声痛哭,愤怒难忍。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发现自己依旧没办法摆脱负面情绪,便会进入第二阶段。
2、第二阶段是好奇。
我们会开始反思:我为什么这么焦虑?我怎么能歇斯底里呢?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3、当我们清楚自己应该处理什么的时候,就进入第三阶段:容忍。
容忍,这个词意味着,尽管我们在忍受伤痛,但心理上还是在抗拒它,希望它快快离去。
4、不过,当我们的抗拒渐渐被消磨掉以后,事情就会进入到第四个阶段:放任。
在放任阶段,我们可能会任凭所有感觉自由来去,不再抓着伤痛不放。
5、直到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友好。
进入这一阶段,就代表我们已经完全接受了伤痛,并从中找到了隐藏的价值。
这就是接受伤痛的整个过程。
A2、强大不是你战胜了自己,而是你接纳了自己。接纳的前提是觉醒。
1、觉醒的第一步,是要找到一只锚。
当我们的思绪精疲力尽地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时,或者我们被负面的思绪占据了心神。
这只锚,可以让我们在思绪的海洋中停靠下来,让我们在不安和动荡中,镇静下来。
最常用的锚是我们的呼吸。
2、第二步,找到停泊在身体中的情绪。
在这一步,我们要完成情绪的自我觉醒,这要比身体的觉醒难得多。我们不能再逃避自己的情绪,而是直面、找到,并处理他们。
我们可以试着做一次标注情绪的冥想。找一处舒适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让身体放松。将思绪放在呼吸上,让自己镇静下来。
3、第三步:慈爱技巧,让我们以一种亲切的、让人舒服的方式“拥抱”自己的体验。
让自己感觉这个关爱的意愿中包含的温暖,默默地在心里重复四句慈爱格言:
愿我平安。
愿我幸福。
愿我健康。
愿我舒适安闲。
反复在心中默念,让自己感受对自己的关爱。每一个词语都将是一颗种子,这些慈爱的种子会在适合的时间生根发芽,成长为某种愉快的感情。
A3、当我们拥有了觉醒的意识,并试着感知我们自己的情绪。接下来,要修炼的就是我们自我同情的能力。
修炼自我同情心有五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是:软化你的身体,不要自我责备。
2、第二层是:放任思绪,只品尝,不评论。
3、第三层是:跟自己的痛苦做朋友。
4、第四层是:不再自我隔离。
5、第五层是:同情心的顶层:彻底的自由。
A4、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
我们对待痛苦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心灵是否强大。
痛苦来源于我们对伤痛的对抗,而自我觉醒和自我同情,会让我们放弃挣扎,正视伤痛,接受情绪,让我们在对自己的关爱中,找到人生的幸福。
就像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如果你拥抱伤痛,宽恕和爱就会来拥抱你;如果你内心没有了对抗,宁静的心中就会升起一道彩虹。
即使我们仍然会悲伤,仍然会愤怒,仍然会胆怯、会嫉妒,会在某个时刻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最重要的是,与此时此刻的自己成为朋友。
就算跌倒了100次,也要把自己扶起来101次。
人生实苦。痛苦不会从生活中消失,却会因为我们的接纳,消失进生活里。
S、《不与自己抗拒,你就会更强大》,作者是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博士克里斯托弗·肯·吉莫。他将自己几十年从业心得和人生智慧融入书中,详细介绍了消除痛苦的心理原则和心理练习的方法。
网友评论